芭蕉花
《中华本草》:芭蕉花
拼音注音
Bā Jiāo Huā
英文名
Flower of Japanese Banana
出处
出自《日华子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usa basjoo Sieb. Et Zucc.采收和储藏:花开时采收,鲜用或阴干。
原形态
芭蕉,多年生丛生草本,高2.5-4m。叶柄粗壮,长达30cm;叶片长圆形,长2-3m,宽25-30cm,先端钝,基部圆形或不对称,叶面鲜绿色,有光泽。花序顶和,下垂;苞片红褐色或紫色;雄花生于花序上部,雌花生于花序下部;雌花在每一苞片内10-16朵,2列;合生花被片长4-4.5cm,具5(3+2)齿裂,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,先端具小尖头。浆果三棱状,长圆形,长5-7cm,具3-5棱,近无柄,肉质,内具多数种子。种子黟 以,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,宽6-8mm。花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,多地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。资源分布:我国台湾可能有野生。
性味
味甘;微辛;性凉
归经
心;肝;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化痰消痞;散瘀;止痛。主胸膈饱胀;脘腹痞疼;吞酸反胃;呕吐痰涎;头目昏眩;心痛;怔忡;风湿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;或烧存性研末,每次6g。
各家论述
1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心痹痛。2.《滇南本草》:暖胃,散痰,软坚。治寒痰停胃,呕吐恶心,吞酸吐酸。3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头眩昏,气痛,散血。4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红白痢,能通经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芭蕉花
拼音注音
Bā Jiāo Huā
出处
《日华子本草》
来源
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花蕾或花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芭蕉根"条。
性味
甘谈微辛,凉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温,味酸咸。"
②《江西草药》:"性凉,味淡。"
③《贵州草药》:"性寒,味甘微辛。"
功能主治
化痰软坚,平肝,和瘀,通经。治胸膈饱胀,脘腹痞疼,吞酸反胃,呕吐痰涎,头目昏眩,心痛怔忡,妇女经行不畅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心痹痛。"
②《滇南本草》:"暖胃,散痰,软坚。治寒痰停胃,呕吐恶心,吞酸吐酸。"
③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头眩昏,气痛,散血。"
④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红白痢,能通经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;或烧存性研末。
复方
①治心痹痛:芭蕉花烧存性,研,盐汤点服二钱。(《日华子本草》)
②治反胃吐呃饮食酸痰,胃、腹疼痛,胸膈饱胀:芭蕉花二钱。水煎,点水酒服。忌鱼、羊、生冷、蛋、蒜。(《滇南本草》)
③治怔忡不安:芭蕉花一朵。煮猪心食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④治肺痨:芭蕉花二两,猪肺半斤。水炖,服汤食肺,每日一剂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⑤治心绞痛:芭蕉花半斤,猪心一个。水炖服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⑥治胃痛:芭蕉花、花椒树上寄生茶各五钱。煨水服,一日二次。(《贵州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老鹤草
- 刺梨
- 柑叶
- 唇香草
- 荔枝根
- 菠萝皮
- 刺楸树根
- 老鼠吹箫
- 老熊花
- 老虎俐
- 刺桐叶
- 绿豆叶
- 绿豆花
- 菠萝根叶
- 刺花椒
- 灵砂
- 构树
- 广金钱草
- 葛谷
- 狗骨柴
- 瓜馥木
- 广东金钱草
- 菰
- 橄榄仁
- 狗尾草
- 狗舌草
- 狗尾草子
- 葛上亭长
- 葛粉
- 干旱毛蕨
- 拐枣七
- 狭叶蓬莱葛
- 鳖血
- 狗爪樟
- 甘紫菜
- 串铃草
- 蓖麻
- 红麸杨根
- 女金丹
- 老白花
- 薜荔汁
- 小花清风藤根
- 鸊鷉
- 黄鼠肉
- 地浆
- 太白贝母
- 青杠膏
- 孩儿茶
- 赤雹
- 佛肚花
- 法半夏
- 番木瓜叶
- 华东瓶蕨
- 华卫矛
- 佛甲草
- 凤尾草
- 番石榴树皮
- 华风车子叶
- 长叶山芝麻
- 长瓣马铃苣苔
- 伏龙肝
- 佛杜树
- 凤尾蕉花
- 华南毛蕨
- 壶卢
- 壶卢秧
- 华南紫萁
- 回心草
- 华山矾果
- 华萝藦
- 合萌叶
- 五加叶
- 九头草
- 含羞草
- 合子草
- 华无柱兰
- 华风车子根
- 合血香
- 含羞草根
- 山铁树叶
- 天泡子
- 化金丹
- 长叶柄野扇花
- 白腹锦鸡
- 铁树花
- 浮石
- 茉莉根
- 地涌金莲
- 大鱼鳔花
- 五齿剑
- 棕叶狗尾草
- 赤麻鸭
- 西藏凹乳芹根
- 滑背草鞋根
- 汉中防己
- 火绒草
- 环纹苦乳菇
- 火棘
- 海桐树
- 海岛苎麻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