溲疏
《*辞典》:溲疏
拼音注音
Sōu Shū
别名
巨骨(《别录》),空木、卯花(《植物学大辞典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虎耳草科植物溲疏的果实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,高达2米。小枝中空,赤褐色,幼时有星状毛,老时则光滑成薄片状剥落,芽具多数覆瓦状鳞片,无毛。叶对生;有短柄;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5~12厘米,宽2~4厘米,先端尖以至钝渐尖,基部稍圆,边缘具小齿;两面有星状毛,背面的星状毛有10~15辐射枝。圆锥花序直立,长2.5~10厘米,花白色或外面有粉红色斑点,长1.2~1.8厘米:萼杯形,有5齿,裂片三角形,早落;花瓣5,长圆形,外面被有星状毛;雄蕊10,较长的花丝与花瓣等长,花丝先端具牙齿;花柱通常3枚,离生。蒴果近球形,顶端扁平,径4~5毫米,有多数细小种子。花期5~6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地或栽植于庭园。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北等地。
性味
苦,平。
①《本经》:"味辛,寒。"
②《别录》:"苦,微寒,无毒。"
③《本经逢原》:"苦,平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经》:"主身皮肤中热,除邪气,止遗溺,可作浴汤。"
②《别录》:"通利水道,除胃中热,下气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;或作丸。外用:煎水洗。
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:"漏芦为使。"
复方
治妇人下焦三十六疾,不孕绝产:梅核仁、辛夷各一升,葛上亭长七枚,泽兰子五台,溲疏二两,藁本一两。上六味,末之,蜜和丸,先食,服如大豆二丸,日三,不知稍增。(《千金方》承泽丸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溲疏
拼音注音
Sōu Shū
别名
巨骨、空木、卯花。
英文名
Fruit of Scabrous Deutzia
出处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;1.《唐本草》:溲疏形似空疏,树高丈许,白皮。其子八、九月熟,色赤,似枸杞子,味苦,必两两相并。与空疏不同,空疏一名杨栌,子为荚,不似溲疏。2.《本草会编》:按李当之但言溲疏子似枸把子,不曾言树相似。马志因其子相似,遂谓树亦相似, 以有刺无刺为别。苏颂又因巨骨、地骨之名疑其相类,殊不知枸杞未尝无刺,但小则刺多,大则刺少耳。《本草》中异物同名甚多。况一骨字之同耳,以此为言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虎耳草科植物溲疏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eutzia scabra Thunb.采收和储藏:7-10月采收果实,晒干。
原形态
溲疏 落叶灌木,高达3m。小枝中空,赤褐色,幼时有星状毛,老时则光滑或呈薄片状剥落,芽具多数覆瓦状鳞片,无毛。叶对生;有短柄;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5-12cm,宽2-4cm,先端尖以至钝渐尖,基部稍圆,边缘具小齿;上面疏被辐射线5条的星状毛,下面被少而密的6-12条辐射线的星状毛,但表面仍露出。圆锥花序直立,长3-10cm,具星状毛;萼杯状,有5齿,齿三角形,早落;花瓣5,白色或外面有粉红色斑点,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约8mm,外面有星状毛;雄蕊10,外轮雄蕊较花瓣稍短,花丝顶端具2齿;子房下位,花柱3,离生。蒴果近球形,先端扁平,径4-5mm,有多数细小种子。花期5-6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00m以下的山坡灌丛或栽培于庭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贵州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近球形,直径1-3mm。表面深褐色,具三浅沟,及多数白色斑点,疏生浅黄色柔毛或无毛。顶端扁平,具花萼脱落痕或残基,基部有果柄或果柄脱落痕,果柄上有黄色柔毛,外果皮较薄,易破碎,横断面可见3室,每室充满黑色种子,种子肾形,极小。气微,味苦。
化学成分
叶和花含黄酮类化合物:山柰酚-7-葡萄糖甙(kaempferol-7-glucoside),山柰酚-3-鼠李糖-7-葡萄糖甙(kaempferol 3-rhamno-7-glucoside),槲皮素-3-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gluco side),槲皮素-3-鼠李糖-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rhamnogluco side),山柰酚-3-三葡萄糖甙(kaempferol-3-triglucoside),山柰酚-3-葡萄果糖-鼠李糖-葡萄糖甙(kaempferol-3-glucorhamno glucoside)等;叶中尚含环烯醚萜类化合物:a,β-溲疏甙元(deutziogenin),a,β-卯花甙元(scabroge),卯花甙(scabroside),溲疏醇(deuziol)和卯花醇(scabrosideol)。
性味
苦;辛;寒;小毒
归经
膀胱;肾;胃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利尿。主发热;小便不利;遗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;或作丸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注意
本品有毒,应慎服。
复方
治妇人下焦三十六疾,不孕绝产: 梅核仁、辛夷各一升,葛上亭长七枚,泽兰子五合,溲疏二两,藁本一两。上六味,末之,蜜和丸,先食,服如大豆二丸, 日三,不知稍增。 (《千金方》承泽丸)
各家论述
1.《本经》:主身皮肤中热,除邪气,止遗溺,可作浴汤。2.《别录》:通利水道,除胃中热,下气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大艽
- 黑豆衣
- 覆盆子叶
- 翻白叶
- 风寒草
- 黄龙藤叶
- 石榴根
- 双花鞘花
- 石碱
- 水蕨
- 石栗叶
- 黑色鳞毛蕨
- 风藤
- 黄龙藤
- 黑老虎
- 黑色鳞毛蕨根
- 山乌桕
- 水鳖
- 黄颔蛇骨
- 石老虎
- 黑细辛
- 山慈姑
- 水龙
- 黄鼬
- 水葫芦苗
- 黑皮跌打
- 水金凤
- 黑沙蒿根
- 飞来鹤
- 沙七
- 肥猪草
- 黄金凤
- 山崩砂
- 沙前胡子
- 山姜花
- 珊瑚藻
- 黑风散根
- 风箱树花
- 沙生风毛菊
- 肥肉草
- 山半夏
- 田野卷耳
- 雪山林
- 黄鲴鱼
- 石帆
- 鲱鱼
- 雪猪油
- 骨碎补毛
- 石蔓藤
- 黄鳝
- 过山蕨
- 四里麻
- 香橼
- 黑芝
- 山姜
- 深山不出头
- 深裂黄草乌
- 钩苞大丁草
- 蝮蛇蜕皮
- 石蚕
- 沙红柳
- 角翅卫矛果
- 过塘蛇
- 鸡嗉
- 黑参
- 十二槐花
- 三枝枪
- 蛇退
- 鹿角芦荟
- 黄麻灰
- 菟葵
- 桃胶
- 黑面叶根
- 过墙风
- 山槟榔
- 黑藁本
- 粉瘤菌
- 茉莉花
- 芒叶小米草
- 芒果核
- 滇南寄生
- 蘼芜
- 假菠萝
- 苤蓝叶
- 斑花杓兰
- 貒膏
- 带叶报春花
- 盆架树
- 人参花
- 倒挂草
- 山豆根
- 倒触伞
- 滨海前胡
- 马棘
- 白簕枝叶
- 对虾
- 泽泻叶
- 万年青叶
- 贴骨散
- 娃娃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