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萼黄芩
《中华本草》:直萼黄芩
拼音注音
Zhí è Huánɡ Qín
别名
半枝莲、滇紫花地丁、屏风草、小黄芩、兰花地丁
英文名
all-grass of Erectcalyx skullcap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直萼共同芩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utellaria orthocalyx Hand.-Mazz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直立草本。根状茎横行或斜向,纤细而匍匐;茎高6-25cm,被向上紧贴的短柔毛。叶具极短的柄;茎下部叶片卵状披针形至卵形,茎上部者呈条形,长1-2.1cm,宽2.2-5.5(7)mm,全缘而稍内卷,两面均被稀疏的微柔毛,下面密生凹腺点;花序总状,顶生,常占枝长之半;苞片条形,小苞片针形,极微小;花萼长1.5-2.5mm,盾片高1mm,果时均增大;花冠紫至蓝紫色,长1.2-1.7cm,冠筒近基部前方膝曲,下唇中裂片卵圆形;雄蕊4,二强;花盘环状,前方隆起。小坚果黑褐色,近球形,径约1.8mm,具瘤,腹面近基部具果脐。花期6-8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草丛或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。
形状
怀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,被向上紧贴的短柔毛。叶片多皱缩,展平后呈条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1-2.3cm,宽4mm,全缘而微向内卷,两面均被疏柔毛,下面密生凹腺点。花成对腋生,排成总状花序;花蓝紫色,唇形,长1.2-1.7cm。坚果极小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味苦;微辛;性寒
功能主治
泻火平喘;解毒消肿。主肺热咳喘;热毒泻痢;肝炎;肠痈;痈疽肿毒;咽喉肿痛;走马牙疳;痔疮;疥癣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直萼黄芩
拼音注音
Zhí è Huánɡ Qín
别名
半枝莲、滇紫花地丁(《云南中草药》),屏风草、小黄芩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。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唇形科植物直萼黄芩的全草。春、夏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宿根草本,高15~23厘米。支根分枝较细。茎直立,四棱形,被向上紧贴的短柔毛。叶对生;下部叶卵状披针形,上部叶条形,长约1~2.3厘米,宽0.4厘米,全缘而稍向内卷,两面均被稀柔毛,下面密生凹腺点。花成对腋生,排列成总状花序;花蓝紫色,唇形,长1.2~1.7厘米,筒近基部向前膝曲,下唇中裂片卵圆形;雄蕊4,2强。坚果,极小。
生境分布
生于荒坡草地或水沟边。分布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苦微辛,凉。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。治痈疽肿毒,疥癣,走马牙疳。
复方
①治痈疽肿毒,疥癞癣疮:半枝莲一至三钱。水煎服。
②治小儿走马牙疳:半枝莲放新瓦上焙干,研末撒布于溃烂处。(性味以下出《云南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豆腐浆
- 鸡屎藤
- 鸡血莲
- 鱼鳞甲
- 鼋膏
- 豆腐渣
- 短柄南蛇藤果
- 波罗蜜核中仁
- 长毛风毛菊
- 鸭脚艾
- 珠儿参叶
- 竹砂仁
- 蝶兰
- 饿蚂蝗
- 耳水苋
- 豆腐
- 鹅喉管
- 莪术
- 鸥
- 鱼油
- 都咸子
- 鸭肪
- 竹叶菜
- 短蕊万寿竹
- 豆蔻
- 珍珠风
- 鸭肫衣
- 八宝茶
- 鸢根
- 鸦椿卫矛
- 峨眉黄芩
- 鱼寄生
- 凹裂毛麝香
- 鱼肝油
- 珠儿参
- 酸不溜根
- 蕨麻草
- 驴肉
- 金樱根
- 藏青果
- 鲫鱼头
- 积雪草
- 接骨木叶
- 鸡筋参
- 莙荙菜
- 蕨萁
- 荩草
- 金狮藤
- 筋藤
- 荆三棱
- 见风消
- 鲨鱼肝
- 菊芋
- 蛇退步
- 鼠脂
- 饺剪藤
- 鸡排骨草
- 接骨仙桃
- 酱
- 酸枣根皮
- 鸡血
- 鸡爪芹
- 鸡冠菜
- 蛇床子
- 绢毛苣
- 金丝木通
- 鸡毛菜
- 鸡骨草
- 寄马桩
- 酸猴儿
- 鸡子白
- 自来血
- 鲥鱼鳞
- 紫金牛根
- 蜀葵花
- 豇豆壳
- 鸡蛋花
- 金刚一棵蒿
- 鼠曲草
- 珠芽蓼
- 鱼眼草根
- 橘核
- 菊花根
- 酒糟
- 二裂叶委陵菜
- 直杆蓝桉叶
- 檵花
- 竹鼠子牙
- 鸡爪竻
- 橘白
- 鸭儿芹根
- 鳝鱼头
- 皂柳
- 峨眉半边莲
- 竹叶子
- 姜叶
- 祖师麻
- 鸭脚木皮
- 竹叶椒
- 金毛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