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氏宗祠
潘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,是潘氏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。潘氏宗祠位于徽州歙县北岸镇大阜村“来龙山”的“龙首”南麓,始建于1585年,清朝同治年间重修。整个建筑依“来龙山”地形而建,座北朝南,气势恢宏,做工之巧妙,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艺术创造力。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- 中文名
- 潘氏宗祠
- 建筑年代
- 明代中期
- 地理位置
- 徽州歙县北岸镇大阜村
- 文物现状
- 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
建设沿革
潘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乙酉年(1585年),清同治甲戌年(1874年)重修。宗祠为三进,通宽19米,通进深42.6米,门厅为五凤楼,中有庭院,两侧为庑廊,中进五开间。雀替、平盘头等处雕藏百骏,俗称“百马图”。月梁上高悬历朝潘氏名人匾额。现存13块,这在徽州祠宇中不多见。后进七开间,有楼,青石檐柱,重檐。该祠气势壮观,雕饰独特。文物遗存
潘氏宗祠祠堂共三进,每进渐次高起,最后一进50年代被拆(做大阜粮站需要用砖)。祠堂正面门厅为五凤楼建筑,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,其余三面较简洁。首进为木栅栏与大门(木栅门已于60年代初拆毁),大门两侧有石鼓。进门后为院落,石板铺地,两侧为廊庑。第三进为享堂,五开间。享堂梁柱极粗硕,雀替、平盘斗等处雕刻百余匹马(实无法数清),或奔跑,或嬉戏,栩栩如生,称为"百马图"。月梁上曾高悬历朝名人匾额(因祠堂解放初期作为粮站,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动乱,许多匾额已流失,包括红底金字的“大学士”匾。现仅存不多的几块,但文物价值还是很高的,如刘镛为潘奕藻、潘世恩题写的“伯侄翰林”,刘镛为潘世恩题写的“父子进士”等还在)。第四进为天井,天井四周是黟县青石栏,每个望柱头上均刻有石狮(石狮文革中被毁),栏板上镌刻花草礼器等图案,洗练精致。池内种有百年桂花树两棵,东边为金桂(开黄花),西边为银桂(开白花),现仅存金桂。第五进寝殿高出地坪1米多,两侧分别有九级石梯(这是金銮殿上才有的,民间是不许建造的)攀升。寝殿为七开间,青石檐柱,重檐,有楼,迎面为龛台。楼上左右两楼梯间有门,通祠外后山。第六进已被拆毁,地基上现已树木葱郁。祠堂正门三排石阶而下,即为纵贯全村的横铺石板的大道。距祠堂正门二十余米,矗立着一道二十余米长的照壁,十分壮观。照壁与大道之间为平坦的操场。照壁之南,为一大池塘,范围极大,约800平方米,四周用石板拦之,间竖石柱。池内遍植荷花,每当盛夏,袅袅红莲,田田荷叶,景色十分宜人,更有缕缕清香,沁人心脾,令人流连忘返。文物价值
潘氏宗祠气势壮观、雕饰精美,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。文物保护
潘氏宗祠1998年5月4日被评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- 玄武区 1美龄宫
- 建邺区 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
- 玄武区 3红山森林动物园
- 秦淮区 4夫子庙秦淮风光带
- 高淳 5游子山
- 高淳 6游子山风景区
- 玄武区 7南京毗卢寺
- 玄武区 8南京城墙
- 秦淮区 9南京瞻园
- 玄武区 10太平天国天王府
- 栖霞区 11南京长江二桥
- 浦口区 12吴武状公祠门楼
- 玄武区 13灵谷寺无梁殿
- 栖霞区 14仙鹤观六朝墓地
- 鼓楼区 15龙江宝船厂遗址
- 浦口区 16侵华日军浦口战俘营“抗日蒙难将士纪念碑”
- 浦口区 17求雨山文化园
- 溧水 18古蒲塘桥
- 浦口区 19浦镇火车站英式建筑
- 浦口区 20六角井
- 秦淮区 21明古城墙
- 栖霞区 22燕子矶
- 浦口区 23老山国家森林公园
- 浦口区 24双井
- 江宁区 25杨柳村古建筑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