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连城遗址
八连城遗址位于吉林省珲春市东6公里处,属唐、五代遗址。八连城是唐渤海国文王的东京龙原府治所,公元785年至794年,八连城曾一度是渤海国的都城,号称亚洲第二大城。2004至2008年,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吉林大学、珲春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,对城址进行发掘,主要清理了一、二号宫殿基址及其附属建筑遗迹,城门址等,出土大量砖、瓦类建筑构件。1961年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- 中文名
- 八连城遗址
- 地理位置
- 吉林省珲春市
- 外城周长
- 2894米
- 北墙长度
- 218米
- 始 建
- 唐德宗贞元元年
- 批 次
-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
- 批准单位
- 国务院
- 编 号
- 31
- 所属时代
- 唐、五代
历史沿革
1937年,日人鸟山喜一、藤田亮策等对八连城进行了调查,并对八连城内城宫殿址进行了盗掘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吉林省各级文物管理部门对城址开展了多次调查和著录工作。2004至2008年,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、吉林大学、珲春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,对城址进行了主动发掘。主要清理了一、二号宫殿基址及其附属建筑遗迹,城门址等。出土大量砖、瓦类建筑构件。文物遗存
经考古发掘确认的城门有两处,分别为外城南门址和内城南门址。外城南门址规模较小,单门道,东西宽约3.2、南北长约5.2米,直接利用城墙墙体作为城门两侧的墩台。内城南门为建有夯土台基的地面建筑。台基呈长方形,南北宽16.2米,东西长27.4~28.6米,东西两端正中与城墙相接,现高0.6~0.8米。台基上可见面阔五间,进深二间的圆形柱础基础。台基南、北两侧各有三条两两相对,以黄色夯土构筑的踏道。内城的纵向中轴线上,有2座宫殿址,分别为一、二号宫殿址,两座宫殿址两侧均有附属建筑,东西两端各与一条南北向长廊相接,两殿址间有一“十”字形建筑台基建筑。城内出土遗物以建筑构件为主,包括板瓦、筒瓦、瓦当、兽头、套兽、鸱尾、柱围等。瓦件多为青灰色,但仍不乏为数不少的黄、绿釉琉璃瓦件,瓦当当面纹饰以六瓣和八瓣莲花纹为主,另见有花草文、乳丁纹等。出土的瓦件中有相当一部分瓦身凸面带有文字,或戳印、或刻画,阴文、阳文均有,多数为汉字,少量为刻画符号,累计出土九十余种。整体布局该城的布局与渤海上京、中京相仿,均效仿于唐长安城,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。遗址意义
从城址规模、布局、主体建筑形式设计等方面比较,八连城城址与渤海中京显德府城址(和龙西古城)极为相似。这两座城址的发掘,为渤海及东北亚都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资料。渤海国城址
渤海国城址。位于珲春市国营良种场内,东距珲春市6公里,北l公里是图(们)珲(春)公路。城址由内外两城组成。外城平面略呈方形,城墙土筑。周长2894米,北墙712米,南墙701米,东墙746米,西墙735米。城有4门,分别设置于各墙的中部,城墙外6米处有护城河遗迹。内城平面呈长方形,周长l072米,南、北墙各长218米,东、西墙各长3l8米,有城门3处,分别修建于南、东、西墙的中部。内城中央有一宫殿址台基,台基北另有殿址3处。出土文物有莲花纹瓦当、“文字”瓦、浮雕式牡丹纹和忍冬纹砖、绿釉琉璃瓦等。八连城是唐代渤海国东京龙原府遗址,始建于唐德宗贞元元年(785)左右。唐贞元时,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将其国都从上京龙泉府迁至八连城,唐贞元10年(794年),渤海成王复迁上京后,八连城,仍为渤海之东京。公元926年,辽灭渤海,八连城遂废。古城内现已辟为农田。1961年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。- 玄武区 1美龄宫
- 建邺区 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
- 玄武区 3红山森林动物园
- 秦淮区 4夫子庙秦淮风光带
- 高淳 5游子山
- 高淳 6游子山风景区
- 玄武区 7南京毗卢寺
- 玄武区 8南京城墙
- 秦淮区 9南京瞻园
- 栖霞区 10南京长江二桥
- 玄武区 11太平天国天王府
- 浦口区 12吴武状公祠门楼
- 玄武区 13灵谷寺无梁殿
- 栖霞区 14仙鹤观六朝墓地
- 鼓楼区 15龙江宝船厂遗址
- 浦口区 16侵华日军浦口战俘营“抗日蒙难将士纪念碑”
- 浦口区 17求雨山文化园
- 溧水 18古蒲塘桥
- 浦口区 19浦镇火车站英式建筑
- 秦淮区 20明古城墙
- 栖霞区 21燕子矶
- 浦口区 22六角井
- 浦口区 23老山国家森林公园
- 江宁区 24杨柳村古建筑群
- 浦口区 25双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