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街会馆

三街会馆(又名关帝庙),是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议事亭前地旁边的庙宇,为早期澳门华人商家的议事场所。 “三街”指澳门最早的三条街道:营地大街、关前街和草堆街;“会馆”则由三条街道的商行组成。初设时为商人议事的场所,商贾们在此联络感情、沟通商情,也是清政府发布公告的重要场所。日子一久,三街会馆成为澳门华人的议事场所;而后来的澳葡政府也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。 2005年以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。
- 中文名称
- 三街会馆
- 地理位置
- 澳门特别行政区
- 气候类型
- 亚热带季风气候
- 又 名
- 关帝庙
会馆简介
会馆在明代末年已经出现,至清代粤海开关以后始定名为“三街会馆”。三街会馆的建筑巳无从考证,经数次大修而成为现今的面貌。会馆开设之初,即设关帝像供奉。由于起初时议事场与庙宇合一,而后来三街会馆功能消失,庙宇成为了会馆的主要功能,故被人直呼其为“关帝庙”。会馆历史
澳门的早期商人,喜欢聚集一起沟通商情。商人选择的议事场多是重要的庙宇中,起初在妈阁庙、莲峰庙中。后来有人牵头组建会馆,结束了在庙宇议事的习惯。三街会馆的建筑巳无从考证,但据重修碑记载,三街会馆初修于清朝乾隆皇帝在位五十七年(1792年)。于清嘉庆九年(1804年)和道光十五年(1835年)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大修。在三街会馆开设之初,议事场与庙宇合一;后来在最后一次大修,才将在建筑旁增建了一间公所才与庙宇分开。三街会馆初设时是商人议事的场所,澳门的商贾们在此联络感情、沟通商情,也是清政府发布公告的重要场所。日子一久,三街会馆成为澳门华人的议事场所,而澳葡政府也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。三街会馆作为商人会馆,却超越了一般工商团体所履行的功能。其中,在嘉庆十年(1805年),免疫接种牛痘的医疗技术传入澳门时,三街会馆曾是中国最早的痘馆;三街会馆也是举行节日活动的地方,例如:在农历新年初八,于三街会馆前地会举行舞醉龙、节日游行和派发长寿饭(即龙船头饭)等。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、澳门街市扩容和新的华商组织成立,三街会馆原来的功能逐渐消失,最终成为纯粹庙宇——关帝庙。业产交由镜湖医院慈善会所管理。会馆作用
会馆开设之初,即设关帝像供奉。由于起初时议事场与庙宇合一,故被人直呼其为“关帝庙”。20世纪20年代后,三街会馆逐渐衰微,庙宇成为了会馆的主要功能。因三街会馆内一直供奉关帝,遂演变为关帝古庙;除了供奉关帝外,还设有财帛星君与太岁的神位。庙内两旁展示了多种古代的银质武器,此为澳门其他庙宇所没有之摆设。三街会馆昔日的热闹景象,唯有在关帝神诞和财帛星君诞搭棚唱戏时再现。- 玄武区 1美龄宫
- 建邺区 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
- 玄武区 3红山森林动物园
- 秦淮区 4夫子庙秦淮风光带
- 高淳 5游子山
- 高淳 6游子山风景区
- 玄武区 7南京毗卢寺
- 玄武区 8南京城墙
- 秦淮区 9南京瞻园
- 栖霞区 10南京长江二桥
- 玄武区 11太平天国天王府
- 浦口区 12吴武状公祠门楼
- 玄武区 13灵谷寺无梁殿
- 栖霞区 14仙鹤观六朝墓地
- 鼓楼区 15龙江宝船厂遗址
- 浦口区 16侵华日军浦口战俘营“抗日蒙难将士纪念碑”
- 浦口区 17求雨山文化园
- 溧水 18古蒲塘桥
- 浦口区 19浦镇火车站英式建筑
- 秦淮区 20明古城墙
- 栖霞区 21燕子矶
- 浦口区 22六角井
- 浦口区 23老山国家森林公园
- 江宁区 24杨柳村古建筑群
- 浦口区 25双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