霸王鞭
《中华本草》:霸王鞭
拼音注音
Bà Wánɡ Biān
别名
刺金刚。
英文名
roylean Euphorbia
出处
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霸王鞭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phorbia royleana Boiss采收和储藏:随采随用。
原形态
霸王鞭 多年生肉质灌木,高达3m。有乳汁状液。茎基部近圆柱形,上部四角形或五角形;小枝有3-5条纵校,边缘波浪状。单叶互生,少而早落;叶柄长约6mm,基部有刺一对;叶片倒披针形,长10-12cm,宽2-4cm,全缘,两面无毛;肉质。杯状聚伞花序顶生或侧生,具短柄,排列成聚伞状,花黄色。蒴果近球形,径约1cm。花期春、夏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高温干燥气候,喜半荫、耐干燥,久耐寒、忌涝。温度不宜低于8℃。根条不强,生根易而生长慢。南方高温地区露地栽培;北方低温地区盆栽,室内越冬。[br]栽培技术用 扦插繁殖。选健壮无病斑的扁茎作插穗,长约6cm左右,扦插于砂床内,深约1.5cm,扦插后砂温在24℃左右、具有一定的湿度条件下,约24d即能生根,待根长至3cm,即可移栽于盆内。[br]田间管理 北方冬季室内温度要保持在8℃以上,放在有地光处,春季室外培养,以放在半荫处为宜。露地栽培,遇雨季要排除积水。现蕾开花前可施人畜粪肥或磷钾化肥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野石隙,也有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蒲公英赛醇(taraxerol),2,3-二甲氧基并没食子酸(2,3-dimethoxyellagic acid),丁二酸(succinic acid),又含大戟二烯醇 (euphol)、巨大戟萜醇(ingenol)。[br]花者并没食子酸(ellagic acid),巨大戟醇二萜乙酸酯(ingenol diacetate)。[br]乳汁含四环三萜(tetracyclictriter -pene),环霸王鞭萜烯醇(cvcloroylenol),蒲公英赛醇,β-粘霉烯醇(glut-5-en-3β-ol),大戟二烯醇,又含巨大戟萜四乙酸酯(ingol-tetraacetate),巨大戟新萜醇三乙酸酯(ingol-triacetate)。
性味
苦涩;平;有毒
归经
心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解毒;杀虫止痒。主疮疡肿毒;牛皮癣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取浆汁搽涂。
注意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霸王鞭,全株有毒,供外用,忌内服。
复方
治大疮大毒,皮癣:霸王鞭浆汁,外搽患处。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滇南本草》:主一切单腹胀水气、血肿之症,烧灰为未,用冷水送下。2.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入祛风,消炎,解毒。洽疮毒,皮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霸王鞭
拼音注音
Bà Wánɡ Biān
别名
刺金刚、金刚纂
来源
大戟科霸王鞭Euphorbia royleana Boiss.,以全草(乳汁)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微苦、涩,平。有毒。
功能主治
祛风消炎。治疮疡肿毒,皮癣。
用法用量
外用适量。
注意
毒性剧烈,用时宜慎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霸王鞭
拼音注音
Bà Wánɡ Biān
别名
金刚杵、冷水金丹(《滇南本草》),金刚纂(《丹房本草》),刺金刚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霸王鞭的茎叶或茎中白色乳汁。随时可采。
原形态
多年生肉质灌木,高达3米,有乳状液汁。茎基部近圆柱形,上部四角形或五角形;小枝有3~5条纵棱,边缘波浪状。单叶互生,少而早落,叶片倒披针形,肉质,长10~12厘米,宽2~4厘米,全缘,两面无毛;叶柄长约6毫米,基部有刺1对。杯状花序顶生或侧生,具短柄,排列成聚伞状,花黄色。蒴果近球形,径约1厘米。花期春、夏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石隙,也有栽培。分布云南。
化学成分
茎、乳汁含蒲公英赛醇、粘霉烯醇、大戟脑、环桉烯醇等三萜成分。花含并没食子酸。全株尚含:大戟醇、2,3-二甲氧基并没食子酸、琥珀酸等。
性味
苦涩,有毒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味苦,有小毒。"
②《纲目拾遗》:"大毒。"
③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微苦涩,平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疮毒,皮癣;水肿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主一切单腹胀水气、血肿之症,烧灰为末,用冷水送下。"
②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祛风,消炎,解毒。治疮毒,皮癣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取浆汁搽涂患处。内服:煅存性研末为散。
注意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霸王鞭,全株有毒,供外用,忌内服。"
复方
治大疮大毒,皮癣:霸王鞭浆汁,外搽患处。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虎尾草
- 花楸
- 花血藤
- 老虎耳根
- 红酸杆
- 黄花母根
- 六方藤
- 老鼠竻
- 花叶矮陀陀
- 刺子莞
- 刺玫果
- 黄芫花
- 生瓜
- 花生衣
- 丛枝蓼
- 烧伤藤
- 过山枫
- 红香藤
- 石燕
- 山苏子根
- 松香
- 荷花
- 斑茅花
- 女贞叶
- 石斛露
- 红螺塔
- 实葫芦
- 风化硝
- 千金花
- 术苗
- 七叶仔
- 树花
- 还筒子
- 老枪谷叶
- 红花绿绒蒿
- 芦笋
- 串珠耳叶苔
- 匙叶黄杨
- 红血藤
- 南岭黄檀
- 芭蕉根
- 侧柏叶
- 了哥王
- 红龙
- 罗浮柿根
- 罗伞草
- 催乳藤
- 荜澄茄
- 胡葱子
- 罗星草
- 丽春花果实
- 蓖麻根
- 补骨脂
- 红背桂
- 苞蔷薇根
- 南瓜花
- 薜荔
- 刺藦苓草
- 芦荟
- 菝葜
- 侧子
- 女萎
- 刺莓果根
- 驳骨丹
- 牛口涎
- 豹子眼睛果
- 匙羹藤
- 胡萝卜子
- 刺三甲
- 丽江山慈菇
- 催产草
- 红花点地梅
- 红辣槁树皮
- 薄柱草
- 红花寄生
- 罗望子
- 红花锦鸡儿
- 薄荷露
- 芭茅果
- 南鹤虱
- 红背酸藤
- 刺五加
- 丛毛榕
- 亮光菜
- 刺葡萄根
- 垂果南芥
- 红背马蓝
- 鸨肉
- 奴柘刺
- 红葵
- 南瓜瓤
- 红辣蓼
- 六月雪
- 红花
- 红铧头草
- 宁油麻藤
- 胡枝子根
- 罗伞树
- 红豆七
- 刺山茶根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