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葡萄根
《中华本草》:刺葡萄根
拼音注音
Cì Pú Tɑo Gēn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葡萄科植物刺葡萄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tis davidii(Roman.)Foex.[Spinovitisdavidii Roman.;Vitisarmata Dielset Gilg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挖,洗净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刺葡萄 木质藤本。枝条粗壮,老枝树皮呈长片状剥落,幼枝密生皮刺,刺直立或先端稍弯曲,长2-4mm,卷须分枝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6-13cm,通常疏生小皮刺;叶片宽卵形至卵圆形,长5-15cm,宽6.5-14cm,先端短渐尖,有时有不明显的3浅裂,基部心形,边缘具深波状的锯齿,除下面叶脉和脉腋有短柔毛外,余均无毛。花杂性异株,圆锥花序与叶对生,长5-15cm;花小,直径约2mm;花萼为不明显的5浅裂,无毛;花瓣5,上部互相合生,早落;雄蕊5,与花瓣对生,子房埋于花盘中。浆果球形,熟时蓝紫色,直径1-1.5cm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400m以下的山坡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中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
性味
甘;微苦;平;无毒
功能主治
散瘀消积;舒筋止痛。主吐血;腹胀症积;关节肿痛;筋骨伤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,鲜品倍量;或浸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垂果南芥
- 红背马蓝
- 鸨肉
- 奴柘刺
- 红葵
- 南瓜瓤
- 红辣蓼
- 六月雪
- 红花
- 红铧头草
- 宁油麻藤
- 胡枝子根
- 罗伞树
- 红豆七
- 刺山茶根皮
- 良藤
- 南蛇藤根
- 胡颓子
- 南蛇竻苗
- 红莲子草
- 狼杷草
- 罗汉果根
- 络石果
- 细齿叶柃
- 芦叶
- 茵芋
- 南蛇簕
- 小金挖耳
- 蜡瓣花根
- 驴骨
- 羊耳菊
- 小接筋草
- 念珠根黄芩
- 六曲
- 参条
- 岩蜈蚣
- 牛胆参
- 薄荷脑
- 亚麻
- 小朝天罐
- 伤寒草
- 鹿藿根
- 菱蒂
- 小年药
- 药用狗牙花
- 连翘茎叶
- 红葱
- 岩椒草
- 牛肝
- 糖橘红
- 绿段草
- 龙骨
- 丽江独活
- 女贞皮
- 绿豆粉
- 小过路黄
- 良旺茶
- 红缘层孔菌
- 罗锅底
- 红芋
- 羊山刺
- 边缘鳞盖蕨
- 亮菌
- 鞭叶耳蕨
- 刺柄南星
- 叉歧繁缕
- 刺老鸦
- 六叶龙胆
- 荔枝叶
- 红花酢浆草
- 鳖甲
- 荔枝核
- 刺萆薢
- 两色瓦韦
- 蝙蝠
- 腊雪
- 罗盖叶
- 蝙蝠草
- 刺柏
- 萹蓄
- 蝙蝠藤
- 羊屎木
- 圆萼刺参
- 羊肾
- 亚罗椿
- 羊角纽花
- 刺参
- 荔枝
- 小三棵针
- 荫风轮
- 小三叶耳蕨
- 小粉
- 犁头草
- 窿缘小叶桉
- 罗勒根
- 叉枝藻
- 小叶爬岩香
- 圆锥花南蛇藤根
- 叉枝鸦葱
- 狭叶鸦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