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梨叶
《中华本草》:刺梨叶
拼音注音
Cì Lí Yè
别名
茨藜叶
英文名
Leaf of Single Roxburgh Rose
出处
出自于《草木便方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缫丝花和单瓣缫丝花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Rosa roxburghii Tratt.2..Rosa roxburghii Tratt.f.normalis Rehd. Et Wils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叶,鲜用呀晒干。
原形态
1.缫丝花 灌木,高约1-2.5cm;树皮灰褐色,成片状剥落;小枝常有成对皮刺。羽状复叶;小叶9-15,连叶柄长5-11cm;叶柄和叶轴疏生小皮刺;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;小叶片椭圆形或长圆形,长1-2cm,宽0.5-1cm,先端急尖或钝,基部宽楔形,边缘有细锐锯齿,两面无毛。花两性;花1-3朵生于短枝顶端;萼裂片5,通常宽卵形,两面有绒毛,密生针刺;花直径5-6cm;重瓣至半重瓣,外轮花瓣大,内轮较小,淡红色或粉红色,微芳香;雄蕊多数,着生在杯状萼筒边缘;心皮多数,花柱离生。果扁球形,直径3-4cm,绿色,外面密生针刺,宿存的萼裂片直立。花期5-7月,果期8-10月。2.本变型花为单瓣,粉红色,直径4-6c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2.生于海拔500-2500m的向阳山坡、沟谷、路旁及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西藏等地。2.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酸、涩;寒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暑,解毒疗疮,止血。主痔疮,痈肿,暑热倦怠,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研末,麻油调,或鲜用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草木便方》:疗疥,痈,金疮。2.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治小儿热疮,捣敷;外痔,焙干,研末,麻油调敷。亦可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刺梨叶
拼音注音
Cì Lí Yè
出处
《草木便方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叶片。
功能主治
①《草木便方》:"疗疥,痈,金疮。"
②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治小儿热疮,捣敷;外痔,焙干,研末,麻油调敷。亦可煎服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芭蕉花
- 花荵
- 老鹤草
- 刺梨
- 柑叶
- 唇香草
- 荔枝根
- 菠萝皮
- 刺楸树根
- 老鼠吹箫
- 老熊花
- 老虎俐
- 刺桐叶
- 绿豆叶
- 绿豆花
- 菠萝根叶
- 刺花椒
- 灵砂
- 构树
- 广金钱草
- 葛谷
- 狗骨柴
- 瓜馥木
- 广东金钱草
- 菰
- 橄榄仁
- 狗尾草
- 狗舌草
- 狗尾草子
- 葛上亭长
- 葛粉
- 干旱毛蕨
- 拐枣七
- 狭叶蓬莱葛
- 鳖血
- 狗爪樟
- 甘紫菜
- 串铃草
- 蓖麻
- 红麸杨根
- 女金丹
- 老白花
- 薜荔汁
- 小花清风藤根
- 鸊鷉
- 黄鼠肉
- 地浆
- 太白贝母
- 青杠膏
- 孩儿茶
- 赤雹
- 佛肚花
- 法半夏
- 番木瓜叶
- 华东瓶蕨
- 华卫矛
- 佛甲草
- 凤尾草
- 番石榴树皮
- 华风车子叶
- 长叶山芝麻
- 长瓣马铃苣苔
- 伏龙肝
- 佛杜树
- 凤尾蕉花
- 华南毛蕨
- 壶卢
- 壶卢秧
- 华南紫萁
- 回心草
- 华山矾果
- 华萝藦
- 合萌叶
- 五加叶
- 九头草
- 含羞草
- 合子草
- 华无柱兰
- 华风车子根
- 合血香
- 含羞草根
- 山铁树叶
- 天泡子
- 化金丹
- 长叶柄野扇花
- 白腹锦鸡
- 铁树花
- 浮石
- 茉莉根
- 地涌金莲
- 大鱼鳔花
- 五齿剑
- 棕叶狗尾草
- 赤麻鸭
- 西藏凹乳芹根
- 滑背草鞋根
- 汉中防己
- 火绒草
- 环纹苦乳菇
- 火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