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水茄
《中华本草》:黄水茄
拼音注音
Huánɡ Shuǐ Qié
别名
凝固茄、黄刺茄、苦天茄、野茄、洋苦茄、黄果珊瑚、丁茄、黄天茄、杉钮果、狗茄子、牛茄子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野茄的根、叶、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lanum coagulans Forsk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根、叶;秋、冬采果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直立草本至亚灌木,高约0.5-2m。小枝、叶下面、叶柄、花序均密被5-9分枝的灰褐色星状绒毛和皮刺。上部叶常假双生,不相等,叶柄长1-3cm;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,长5-10cm,宽4-7cm,先端渐尖、急尖或钝 ,基部偏斜,边缘浅波状圆形,裂片通常5-7,上面尘土状灰绿色,下面灰绿色;叶脉在下面凸出,在两面均具细直刺,侧脉每边3-4条,在两面均具细直刺或无刺。蝎尾状花序腑外生,长约2.5cm,总花梗短或近于无;能孕花较大,单独着生于花序的基部,不孕花较小,雌蕊已退化,与能阴云花并出,排列列花序的上端;萼钟形,直径1-1.5cm,外面密被星状绒毛及细直刺,内面仅裂片先端被星状绒毛,裂片5;花冠辐射,星形,紫蓝色,裂片宽三角形,长宽均约1cm,以薄而无毛的花瓣间膜相连接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筒喉部;子房具多数胚球。浆果球状,无毛,直径2-3cm,成熟时黄色,基部有宿存萼片;种子扁圆形。花期夏季,果期冬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80-1100m的灌木丛中或缓坡地带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,广东,广西及云南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凉
功能主治
止咳平喘;解毒消肿;止痛。主咳嗽;哮喘;风湿性关节炎;热淋;睾丸炎;芽痛;痈疮溃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黄水茄
别名
黄果珊瑚、野茄、丁茄、黄天茄
来源
茄科茄属植物黄刺茄Solanum coagulans Forsk.[S. sanctum L.],以根、叶及果入药。夏秋采根、叶;秋冬采果;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苦、辛,温。
功能主治
利湿,消肿,止痛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睾丸炎,牙痛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备注
(1)[b]黄果茄[/b](大苦茄、野茄果、刺尖果)Solanum xanthocarpa Schrad. et Wendl.也作[b]黄水茄[/b]入药。
(2)有一种[b]红果茄[/b],全株有毒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精叶钩吻
- 山乌珠
- 鹳肉
- 风兰
- 还阳草根
- 胡黄连
- 石楠根
- 黄柏
- 茴香根
- 蝴蝶草根
- 粉叶地锦
- 双叶金枪
- 涩草
- 虎肚
- 高粱
- 花榈木
- 茯苓皮
- 黑石珠
- 飞龙掌血叶
- 黑心蕨
- 地蔷薇
- 黄麻根
- 刮筋板
- 飞扬草
- 山椒草
- 深红龙胆
- 黄茶根
- 水玉簪
- 丝瓜藤
- 地血香果
- 黄细辛
- 沙地柏
- 射尿(虫另)
- 飞来蓝
- 地瓜
- 石决明
- 黄藨叶
- 关白附
- 虎肾
- 古钩藤
- 黄瓦韦
- 地榆
- 褐粘褶菌
- 酸浆根
- 矩圆石韦
- 黄石脂
- 黄根
- 虎杖
- 黄明胶
- 蔛草
- 地笋
- 地骨皮
- 鹤虱风
- 牛奶浆草
- 黄皮
- 石栗
- 吊灯笼
- 石通
- 四念癀
- 山合香
- 鲎尾
- 山峰西番莲
- 单花鸢尾子
- 射尿拐
- 石枫药
- 黑皮青木香
- 石蒜
- 山狸子骨
- 黄花参
- 石珠
- 肾蕨
- 山李子
- 飞蛾树
- 水杨木白皮
- 石灰
- 费菜
- 九管血
- 滇羌活
- 明胶
- 地朝阳
- 木兰花
- 灯油藤子
- 吊岩风
- 马尿花
- 瓣蕊唐松草
- 地锦槭
- 马桂花
- 芒茎
- 密褶红菇
- 芒消
- 蚂蚁上树
- 大蓟
- 大蛇药
- 味牛膝
- 马雹儿
- 五眼果树皮
- 天葵草
- 代赭石
- 白三七根
- 铁栏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