荚囊蕨
《中华本草》:荚囊蕨
拼音注音
Jiá Nánɡ Jué
别名
篦子草、天鹅抱蛋、锯草、梳子草、铁蕨萁
英文名
Ivorywhite Sreuthiopteris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乌毛蕨科植物荚囊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ruthiopteris eburnea(Christ) Ching[Blechnum eburnea Christ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植株高25-60cm。根茎粗短,横卧斜生,密被栗棕色、披针形鳞片。叶近簇生,二型;营养叶的柄长3-15cm,禾秆色;叶片披针形,厚革质,长20-45cm,宽2.5-6cm,锐尖头,基部渐变狭,两面光滑,一回羽裂几达叶轴;裂片向下部逐渐缩小成耳形,中部的长1.5-2.5cm,宽4-6mm,短尖状,全缘,侧脉单一,不明显。孢子叶通常略较长,裂片较短而狭。孢子囊群条形,生于叶缘内,与中脉并行;囊群盖条形,外缘着生,成熟时开向中脉,边缘多少啮断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800m的干旱石灰岩壁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苦;凉
归经
肺;心;肝;膀胱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散瘀消肿。主淋证;跌打损伤;疮痈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株:味甘、涩、性凉。有清热解毒,散瘀消肿的功能。用于尿路感染,跌打损伤、疔疮痈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铁藤
- 姜皮
- 酸藤木
- 马蹄荷根
- 橘红
- 竹节海棠
- 多花景天三七
- 苦瓜子
- 蛇附子
- 蕨菜
- 鸡肚肠草
- 通花花
- 金慈姑
- 通天蜡烛
- 檵花叶
- 金丝藤
- 铁脚草
- 金果榄
- 吉丁虫
- 苏铁
- 绳藻
- 粟米草
- 石黄连
- 苏头
- 苏铁根
- 鹈鹕嘴
- 鸡眼草
- 鸡冠草
- 接骨树
- 碱蓬
- 尖尾风根
- 鸡爪参
- 透明草
- 铁牛钻石
- 穇子
- 莳萝子
- 肾子草
- 碎骨子
- 砂仁
- 三加
- 石首鱼鲞
- 肾精子
- 三叶乌蔹莓
- 石龙胆
- 莳萝苗
- 粟米
- 石龙芮子
- 苏铁果
- 砂茴香子
- 繸瓣珍珠菜
- 算盘七
- 碎米荠
- 粟米泔汁
- 石青菜
- 长毛柃叶
- 鸡屎藤果
- 鸡爪芋
- 戟叶石苇
- 万年柏
- 碎骨红
- 蛇含
- 鸡肝散
- 肾子藤
- 缩砂蜜
- 薯良
- 密脉鹅掌柴
- 鸡树条果
- 鸡爪风
- 月桂子
- 野丹参
- 野火球
- 罂粟壳
- 羊哀
- 秧青
- 杨梅核仁
- 异叶青兰
- 郁金
- 烟草
- 榆皮涎
- 硬飘拂草
- 硬骨藤
- 油散木
- 野山楂
- 蠮螉
- 野兔毛
- 岩陀
- 燕麦灵
- 盐麸子
- 野绿麻
- 月见草
- 玉米黑霉
- 玉山芎穷
- 野猪肉
- 樱草根
- 野甘草
- 盐蒿
- 油桐
- 洋虫
- 迎红杜鹃
- 粤瓦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