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叶五味子
《中华本草》:绿叶五味子
拼音注音
Lǜ Yè Wǔ Wèi Zǐ
别名
内风消、小血藤、过山风、自钻、风沙藤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味子科植物绿叶五味子的藤茎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isandra viridisA.C.Smith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切片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落叶藤本。除幼叶下面被短柔毛外,其余无毛。幼枝紫褐色,圆柱形,有细棱,老枝灰褐色,呈片状剥落。叶互生,纸质;叶柄长1-4cm;叶片卵状椭圆形、卵形或倒卵形,稀披针形,通常最宽处在中部以下,长4-16cm,宽2.5-8m,先端渐尖,基部钝或楔形,边缘有锯齿或波状疏齿,近基部全缘,上面绿色,下面浅绿色,网脉两面明显。花卑性,雌雄异株,花黄色,黄绿色或带粉红色,花被6-7;雄蕊10-20,着生于倒卵形或近球形的花托上;雌蕊群椭圆形,心皮15-20,花柱不明显。聚合果长4-5cm,有小浆果15-20。种子1-2,肾状椭圆形,种皮具瘤点。花期4-6月,果期6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250-1200m的林中、山坡路旁及山沟溪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辛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活血;行气止痛。主风湿骨痛;胃痛;疝气痛;月经不调;荨麻疹;带状疱疹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敷;或绞汁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肝菌
- 小叶买麻藤
- 两栖蓼
- 裸茎千里光
- 小洋紫苏
- 小叶地不容
- 綟木
- 亮叶桦皮
- 亚婆潮
- 胡桃青皮
- 羊角参
- 红豆蔻
- 细叶卷柏
- 红黑二丸
- 细柄薯蓣
- 红鸡踢香
- 小果白刺
- 南沙参
- 药绿柴
- 小红苏
- 白皮
- 太白韭
- 驴脂
- 两面针
- 沼泽念珠藻
- 牛尾参
- 鱼翅
- 胭脂木
- 白花丁香
- 白绿叶
- 羊脑
- 两头尖
- 猪毛蕨
- 叶底珠
- 牛耳岩白菜
- 白云瓜皮
- 云雾七
- 南木香
- 细香葱
- 两面青
- 芋梗
- 细枝柃
- 罗布麻
- 轮叶铃子香
- 茖葱
- 棱枝卫矛
- 灵猫香
- 灵香蒿
- 绿南星
- 小花梾木
- 红花鹅掌柴
- 胡葱
- 鳞叶藓
- 小叶双眼龙
- 短小蛇根草
- 白木耳
- 土香薷
- 红马蹄乌
- 泥胡菜
- 土荆皮
- 黄锁梅根
- 黄零陵香
- 山大颜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黄秋葵叶
- 蜂蝇
- 蜂房
- 珊瑚
- 石仙桃
- 沙梨
- 贵州卷柏
- 古钮菜
- 山刺梨
- 黄筒花
- 谷精草
- 黑三棱
- 黄海葵
- 桑寄生
- 石腊竹
- 双飞蝴蝶
- 关白附子
- 石筋草
- 石榴叶
- 黄缅桂果
- 岗柃叶
- 粉菝葜
- 谷蓼
- 黑虎耳草
- 黄瓜藤
- 荭草根
- 豪猪肚
- 荷蒂
- 光慈姑
- 双翎草
- 高山瓦韦
- 黄波罗果
- 水香柴
- 粪箕笃
- 鬼笔
- 黑心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