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桐木皮
《中华本草》:泡桐木皮
拼音注音
Pào Tónɡ Mù Pí
英文名
Bark of Farges Catalpa
出处
出自《陕西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紫葳科植物灰楸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talpa fargesii Bur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剥取树皮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灰楸 乔木,高达25m。幼枝、花序、叶柄均有分枝毛。树皮粗糙,灰褐色至灰白色,有纵纹及裂隙,并有少数圆形突起的皮孔。叶对生;叶柄长3-10cm;叶柄长3-10cm;叶片厚纸质;卵形或三角状心10-13cm,宽10-13cm,先端渐尖,基部截形或微心形,侧脉4-5对,基部有3出脉,叶幼时表面微有分枝毛,背面较密,以后变无毛。顶生伞房状总状花序,有花7-15朵;花萼2裂至近基部,裂片卵圆形;花冠淡红色至淡紫色,状,长约3.2cm;雄蕊2,内藏,退化雄蕊3枚,花丝着生于花冠基部;花柱丝形,长约2.5cm,柱头2裂,子房2室,胚珠多数。蒴果细圆柱形,下垂,长55-80cm,果片革质,2裂。种子椭圆状线形,薄膜质,两端具丝状种毛,连毛长约5-6cm。花期3-5月,果期6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村庄边、山谷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除痹;利湿解毒。主风湿痹痛;潮热;肢体痛;浮肿;热毒疮疥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泡桐木皮
拼音注音
Pào Tónɡ Mù Pí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紫葳科植物灰楸的树皮。全年可采,剥取枝皮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可达15米。树皮粗糙,灰褐色至灰白色,有纵纹及裂隙,并有少数圆形突起的皮孔;幼枝灰褐色,有星状毛。叶对生,卵形,长7~12厘米,先端长尖,基部圆形或略为心形,在幼树上常为3裂,上面稍有毛,下面毛较密;叶柄长。总状花序顶生,有花7~15;淡红色或淡紫色;花冠钟形,2唇形,上唇2裂,下唇3裂,喉部有紫褐色斑点。
生境分布
生于高山之山坡或山谷中。分布河南、陕西、湖北、四川等地区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,止痛,消肿。治风湿潮热,肢体困痛,关节炎,浮肿,热毒,疥疮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楸叶
- 漆大姑
- 球衣藻
- 泡桐叶
- 漆叶
- 朴树皮
- 秋海棠
- 秋海棠果
- 秋海棠根
- 秋海棠茎叶
- 苘麻子
- 曲枝天冬
- 匍伏堇
- 朴树根皮
- 秋石
- 茄花
- 荞麦叶
- 掐不齐
- 曲枝假蓝
- 桤木皮
- 披散糖芥
- 披针叶卫矛
- 漆树根
- 普洱茶膏
- 朴树叶
- 秋海棠花
- 秋鼠曲草
- 芡实叶
- 芹花
- 蚯蚓
- 楸子
- 清沙草
- 披叶苔
- 牵牛子
- 窃衣
- 羌活
- 苘麻根
- 茄子
- 楸木果
- 婆罗门皂荚
- 帕梯果
- 球果藤
- 排钱草根
- 普贤菜
- 朴树果
- 秋唐松草
- 秋葡萄茎
- 箐跌打
- 茄稞虫
- 枪乌贼
- 气桐子
- 屏风草
- 球花马蓝
- 秦艽
- 茄根
- 茄蒂
- 荠薴
- 枪花药
- 婆罗门参
- 泉水
- 披针叶毛茛
- 排钱草
- 琼枝
- 瞿麦
- 秋子梨
- 泡掌筒
- 羌活鱼
- 茄子根
- 荞麦七
- 毗黎勒
- 荠苨苗
- 杄木
- 匍匐滨藜
- 帕梯
- 球序鹅掌柴
- 球穗花千斤拔
- 朴树
- 泡桐
- 芡实根
- 茜草根
- 荃皮
- 曲花紫堇
- 桤木枝梢
- 婆婆指甲菜
- 秋葵
- 脐带
- 苘麻
- 曲毛露珠草
- 排草香
- 普陀南星
- 泡囊草
- 秋牡丹根
- 秦岭耧斗菜
- 茄叶一枝蒿
- 茜草
- 荠宁
- 秋枫木
- 蔷薇叶
- 蔷薇根
- 蔷薇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