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贤菜
《中华本草》:普贤菜
拼音注音
Pǔ Xián Cài
别名
石格菜、丘乳巴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十字花科植物大叶碎米荠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rdamine macrophylla Willd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集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大叶碎米荠 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根茎细长而粗壮,匍匐延伸,密被纤维状的须根。茎较粗壮,圆柱形,直立,有时基部倾卧,单一或上部分枝,表面有沟棱。奇数羽状复叶,基生叶有长柄,通常由于早期枯落而不存在;茎生叶通常4-5枚,具叶柄,柄长2.5-5cm,小叶4-5对,顶生小叶和侧生小叶均为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4-9cm,宽1-2.5cm,先端钝或短渐尖,边缘有锯齿,顶生小叶基部楔形,无小叶柄,侧生小叶基部两边稍不等,生于最上的1对小叶基部下延,小叶上面少毛,下面散生柔毛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多数;萼片4,外轮萼片淡红色,内轮萼片绿色,基部呈囊状;花瓣4,淡紫色或紫红色,少为白色,倒卵形,长9-14mm,向基部渐狭成爪;雄蕊6,4长2短,长雄蕊长7-9mm,短雄蕊长6mm;雌蕊1,子房柱状,花柱短,柱头微凹。长角果稍扁平,长3.5-4.5cm;果瓣平坦,无毛,有时带紫色,宿存花柱很短,柱头稍扩大。种子椭圆形,褐色,不具边缘。花、果期5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600-4200m之间。的山坡灌木林下、沟边、石隙、高山草坡潮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茎细长,其上可见须状根。茎圆柱形,具纵棱,直径约0.5cm,表面绿色或枯绿色。奇数羽状复叶多皱缩,小叶4-5对,卵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主脉明显,黄绿色或棕绿色;无小叶柄。质脆易破碎。有时可见总状花序或果序,具长角果,紫棕色或棕色。气清香,味淡。
性味
甘;淡;平
功能主治
健脾利水消肿;凉血止血。主脾虚;水肿;小便不利;白带崩漏;尿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炖肉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普贤菜
别名
大叶碎米荠、丘乳巴、石格菜
来源
十字花科普贤菜Cardamine macrophylla Willd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。
性味
甘,平。
功能主治
消肿,补虚。主治虚劳内伤,头晕,体倦乏力,红崩,白带等症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水煎服或炖肉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枪乌贼
- 气桐子
- 屏风草
- 球花马蓝
- 秦艽
- 茄根
- 茄蒂
- 荠薴
- 枪花药
- 婆罗门参
- 泉水
- 披针叶毛茛
- 排钱草
- 琼枝
- 瞿麦
- 秋子梨
- 泡掌筒
- 羌活鱼
- 茄子根
- 荞麦七
- 毗黎勒
- 荠苨苗
- 杄木
- 匍匐滨藜
- 帕梯
- 球序鹅掌柴
- 球穗花千斤拔
- 朴树
- 泡桐
- 芡实根
- 茜草根
- 荃皮
- 曲花紫堇
- 桤木枝梢
- 婆婆指甲菜
- 秋葵
- 脐带
- 苘麻
- 曲毛露珠草
- 排草香
- 普陀南星
- 泡囊草
- 秋牡丹根
- 秦岭耧斗菜
- 茄叶一枝蒿
- 茜草
- 荠宁
- 秋枫木
- 蔷薇叶
- 蔷薇根
- 蔷薇露
- 平地木
- 漆姑草
- 排钱树
- 芡实
- 荞麦
- 蕲蛇
- 枪刀菜根
- 啤酒酵母
- 清香桂
- 漆子
- 秦岭冷杉
- 秦皮
- 荞麦秸
- 漆树木心
- 祁连山圆柏
- 枇杷叶
- 枇杷根
- 泡囊草根
- 秋葡萄
- 茜草藤
- 婆婆纳
- 槭叶草
- 披针叶兔耳风
- 秋枫
- 枇杷核
- 蚯疽草
- 披针骨牌蕨
- 祁州一枝蒿
- 枇杷木白皮
- 枇杷花
- 荠苎
- 排骨灵
- 球花党参
- 朴松实
- 枇杷叶露
- 枪刀药
- 桤木
- 披麻草
- 枇杷
- 坡参
- 披麻草根
- 球核荚蒾
- 琴叶榕
- 芡实茎
- 蔷薇枝
- 雉尾
- 枇杷芋
- 荠苨
- 平贝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