团叶槲蕨
《中华本草》:团叶槲蕨
拼音注音
Tuán Yè Hú Jué
别名
肉碎补、骨碎补、石蜈蚣
出处
始载于《植物分类学报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槲蕨科植物团叶槲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ynaria bonii Christ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去须根、叶柄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植株高50-100cm。根茎横生,粗8-10mm,肉质,顶端密被披针形鳞片,基部阔卵形,盾状着作画,先端长渐尖成尾状,边缘有睫毛。叶二型;营养叶无柄;叶厚纸质,坚硬,两面无毛而光泽,心形至卵形,长宽几相等,先端钝或圆,基部浅心脏形而有互相覆盖的耳,全缘或波状;叶脉两面明显,小脉连接成伸长的网眼孢子叶叶柄长10-30cm,光亮无毛,基部被鳞片卵状长圆形,长30-70cm,宽20-30cm,羽状深裂几达叶轴;裂片3-7对,斜向上,缺刻圆形至截形,底部有小突刺阔披针形,先端长渐尖,基部稍狭而下延,边缘有软骨质的边,顶生裂片较大;叶崭深色,中脉禾秆色,侧脉明显。孢子囊群细小,圆形,在侧脉间散生;无囊群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附生于海拔300-1700m的密林中树干、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茎呈扁平长条状。表面棕色,密被鳞片,鳞片卵圆形,具长钻头,有锯齿基部盾状着生。两侧及上面有圆形叶柄痕,下面有残留细根。质轻脆,易折断。断面可见多数黄色点状分状分体中柱,排列成环。气微,味微苦。
性味
微苦;性温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益肾气;壮筋骨;散瘀止血;。主肾虚耳鸣;牙痛;跌打损伤;骨折;风湿腰痛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,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研末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根茎:味微苦,性温。有补虚、舒筋活血的功能。用于小儿疳积,肾虚耳鸣,跌打损伤、骨折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海蜇
- 旱柳叶
- 槲皮
- 兔儿伞
- 土燕窝
- 火秧竻叶
- 旱菜
- 槲寄生
- 海金沙
- 旱荷叶
- 灰栒子
- 土三七
- 槐叶
- 湖北桑寄生
- 灰贯众
- 兔骨
- 灰包
- 灰藋
- 灰蓟
- 海金沙草
- 藏报春花
- 獾骨
- 槐胶
- 火绳树
- 核桃楸果仁
- 海桐花
- 海金沙根
- 琥珀
- 海茄子
- 环维黄杨星D
- 火索麻
- 换锦花
- 火赤链蛇
- 环草石斛
- 横经席
- 海桑
- 旱金莲
- 槐根
- 昏鸡头
- 海藻
- 海月
- 台湾磨盘草
- 翠鸟
- 翅茎香青
- 槐米
- 藏紫菀
- 滑石
- 穿地龙
- 活血连
- 桦树液
- 台湾土豆蔻
- 槐耳
- 臭辣树
- 草鞋青
- 海康钩粉草
- 团花
- 土千年健
- 獾油
- 苍术
- 茶
- 桦树皮
- 蟾蜍
- 台湾肺形草
- 桦叶葡萄根皮
- 苍山橐吾
- 海红豆
- 苍耳花
- 团叶鳞始蕨
- 苍白过路黄
- 海月壳
- 凸额马先蒿
- 蚕砂
- 灰叶根
- 槐角
- 火腿
- 糙叶水苎麻
- 活血丹
- 海胆
- 蚕豆
- 草胡椒
- 湖广草
- 茨黄连
- 豺皮樟
- 蟾蜍胆
- 茶膏
- 葱花
- 虫莲
- 土燕窝泥
- 穿心草
- 草玉梅
- 土牛党七
- 草绣球
- 藏茄
- 草泽泻
- 茶树根
- 淮通
- 海鳗鳔
- 穿山龙
- 槲叶
- 桦木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