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腿
《中华本草》:火腿
拼音注音
Huó Tuǐ
别名
熏蹄、兰熏、南腿
英文名
ham
出处
出自《药性考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猪科动物猪的腿腌制而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采收和储藏:宰杀后,去毛,取腿,腌制。
原形态
猪的品种繁多,达150多种,形态也有差异基本特微是:躯体肥胖,头大。鼻与口吻皆长略向上屈。眼小。耳壳有的大而下垂,有的较小而前挺。四肢短小,4趾,前2趾有蹄,后2趾有悬蹄。颈粗,项背疏生鬃毛。尾短小,末端有毛丛。毛色有纯黑、纯白或黑白混杂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杂食性家养物畜,繁殖力强,孕期约4个月。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均有饲养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温
归经
脾;胃经
功能主治
健脾开胃;滋肾益精;补气养血。主虚劳;怔忡;虚痢;泄泻;腰脚软弱;漏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或煎汤,适量。
注意
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外感未清,湿热内恋,积滞未净,胀闷未消者均忌。
各家论述
1.《藏药秘诀》:生津,益血脉,固骨髓,壮阳,止泄泻,虚痢,蓐劳,怔忡,开胃安神。2.《药性考》:开胃宽膈,病人宜之。3.《纲目拾遗》:陈芝山云,和中益肾,养胃气,补虚劳。4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补脾开胃,滋肾生津,益气血,充精髓,治虚劳怔忡,止虚痢泄泻,健腰脚,愈漏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火腿
拼音注音
Huó Tuǐ
别名
熏蹄(《东田县志》),兰熏(《宦游笔记》),南腿(《本草求原》)。
出处
《药性考》
来源
为猪科动物猪的腿腌制而成。
性味
①《药性考》:"咸,温。"
②《纲目拾遗》:"味咸甘,性平。"
功能主治
健牌开胃,生津益血。治虚劳怔忡,胃口不开,虚痢,久泻。
①《藏药秘诀》:"生津,益血脉,固骨髓,壮阳,止泄泻,虚痢,蓐劳,怔忡,开胃安神。"
②《药性考》:"开胃宽膈,病人宜之。"
③《纲目拾遗》:"陈芝山云,和中益肾,养胃气,补虚劳。"
④《随患居饮食谱》:"补脾开胃,滋肾生津,益气血,充精髓,治虚劳怔忡,止虚痢泄泻,健腰脚,愈滑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或熬汤。
注意
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外感未清,湿热内恋,积滞未净,胀闷未消者均忌。"
复方
①治久泻:陈火腿脚爪一个,白水煮一日,令极烂,连汤一顿食尽。(《救生苦海》)
②下气、疗噎、腹痛,或三、四日不止:火腿肉煎汤,入真川椒在内,撇去上面浮油,乘热饮汤。(《纲目拾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活血丹
- 海胆
- 蚕豆
- 草胡椒
- 湖广草
- 茨黄连
- 豺皮樟
- 蟾蜍胆
- 茶膏
- 葱花
- 虫莲
- 土燕窝泥
- 穿心草
- 草玉梅
- 土牛党七
- 草绣球
- 藏茄
- 草泽泻
- 茶树根
- 淮通
- 海鳗鳔
- 穿山龙
- 槲叶
- 桦木皮
- 海芋
- 兔毛蒿
- 西藏角蒿
- 海萝
- 狐头
- 厚朴子
- 血风藤
- 河鲀鱼
- 旱柳
- 海州骨碎补
- 海星
- 虾须草
- 海带
- 洪连
- 海蝰
- 桦叶荚蒾
- 海南砂仁
- 象牙草
- 旱水仙根
- 海铁树
- 和血丹
- 河豚目
- 火炭母草根
- 海鹞鱼
- 西伯利亚青兰
- 海参内脏
- 火炮草果
- 壶卢子
- 海参
- 海木
- 西洋参
- 豨莶果
- 槐枝
- 海藻石
- 海蛇
- 旱田草
- 海鳗头
- 海鹞鱼肝
- 火炭母
- 海莲果
- 狐肠
- 海红
- 海蜇皮
- 海人草
- 火殃簕
- 锡
- 滑叶跌打
- 河乌
- 象皮
- 化香树
- 海蛤壳
- 灰毛婆婆纳
- 候风藤
- 湖北楤木
- 锈毛络石
- 西南槐树
- 猴骨
- 山荔枝果
- 海决明
- 海蟑螂
- 海门冬
- 海鲶
- 狐心
- 湖北地黄
- 桦褶孔
- 海南粗榧
- 海龙
- 海狸香
- 海马
- 海螺厣
- 火把花
- 海仙人掌
- 回回蒜
- 厚朴
- 狐肝
- 湖北麦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