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寿菊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万寿菊
拼音注音
Wàn Shòu Jú
别名
蜂窝菊、金盏菊、臭菊花、臭芙蓉、芙蓉花
来源
菊科万寿菊属植物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.,以花和根入药。秋冬采花,鲜用或晒干用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花:清热解毒,化痰止咳;
根:解毒消肿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,百日咳,支气管炎,眼角膜炎,咽炎,口腔炎,牙痛;外用治腮腺炎,乳腺炎,痈疮肿毒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外用适量,花研粉,醋调匀搽患处。鲜根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万寿菊
拼音注音
Wàn Shòu Jú
别名
臭芙蓉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金菊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黄菊、红花、柏花、里苦艾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蜂窝菊、金花菊、金鸡菊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万寿菊的花序。夏、秋间采摘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;粗壮直立,高约60匣米,全体揉之有腐败气味。叶对生,羽状深裂,裂片矩圆形或披针形,长1.2~2.5厘米,边缘有锯齿,近边缘有数枚大腺体,有些裂片的先端或齿端有一长芒。头状花序单生,黄色至橙色,直径5~10厘米;花序柄粗壮;总苞钟状,齿延长;舌状花多数,有长柄,外列舌片向外反卷。瘦果线形,冠以1~2枚长芒状和2~3枚短而钝的鳞片。花期秋、冬。
本植物的叶(万寿菊叶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我国各地有栽培。
性味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性凉,味苦微辛。"
功能主治
平肝清热,祛风,化痰。治头晕目眩,风火眼痛,小儿惊风,感冒咳嗽,百日咳,乳痈,痄腮。
①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祛风降火,化痰止咳。"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平肝清热。治头晕目眩,小儿惊风。"
③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补血,通经,祛瘀生新。"
④治风火眼痛,眼目昏暗,感冒咳嗽。熏洗产后子宫脱出。(四川)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外用:煎水熏洗。
复方
①治百日咳:蜂窝菊15朵。煎水兑红糖服。
②治气管炎:鲜蜂窝菊一两,水朝阳三钱,紫菀二钱。水煎服。
③治腮腺炎,乳腺炎:蜂窝菊、重楼、银花共研末,酸醋调匀外敷患部。
④治牙痛、目痛:蜂窝菊五钱。水煎服。(选方出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榆耳
- 铺山燕
- 狍茸
- 野慈姑
- 野山蚂蟥
- 螃蟹七
- 玉铃花
- 宽卵叶山蚂蝗
- 蒲桃壳
- 五脉山黧豆
- 胖血藤
- 五叶木通
- 崖姜
- 威灵仙
- 委陵菜
- 益智
- 杨栌耳
- 泡泡草
- 樱桃枝
- 缘毛筋骨草
- 樱桃
- 威灵菊
- 野猪胆草
- 卫矛
- 蒲棒
- 五味子
- 剑花
- 九牛薯
- 冬虫夏草
- 倒吊笔叶
- 大黑药
- 大蕉皮
- 对节树根
- 对叶散花
- 金丝带
- 待宵草
- 鮧鱼目
- 鱼串草
- 鸡掌七
- 金刚大
- 榉树皮
- 冬瓜叶
- 通肠香
- 建兰根
- 吉利子树
- 九层风
- 大麻漆
- 大驳骨丹
- 通脉丹
- 假山皮条
- 假耧斗菜
- 东北埃蕾
- 倒根野苏
- 大狼把草
- 单头紫菀
- 短腺小米草
- 建兰叶
- 金牛草
- 苦蘵果实
- 青蒿囊虫
- 东野菰
- 多裂委陵菜
- 大透骨消
- 大苦草
- 麒麟尾
- 大麦
- 野菰
- 王不留行
- 大树跌打
- 雀舌草
- 野菠菜
- 苦菜
- 苦地丁
- 大苦溜溜
- 青钱柳
- 青盐陈皮
- 银丝杜仲
- 大叶鸡菊花
- 野鸡肉
- 大一面镙
- 青头菌
- 大风药叶
- 金鱼草
- 大丁草
- 银边翠
- 大黄草
- 大叶山桂
- 麒麟吐珠
- 一叶荻
- 无风自动草
- 野藿香
- 冬葵
- 大透骨草
- 当归
- 云南紫珠
- 大叶风沙藤
- 一颗血
- 文鳐鱼
- 苦荬菜
- 野黄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