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花藤
《中华本草》:夜花藤
拼音注音
Yè Huā Ténɡ
别名
吼喃浪。
英文名
Herb of Shining Hypserpa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防己科植物夜花藤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pserpa nitida Miers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切段,果干。
原形态
夜花藤 常绿木质藤本。老枝灰褐色,无毛,有多数细条纹。嫩枝绿色,被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柄长5-20mm;叶片纸质至近革质,长椭圆形或椭圆形,长4-10cm,宽3-5cm,先端渐尖或短尖,基部钝或圆,两面无毛或有时脉上被毛,基出脉3条。雄花序腋生,由3-10余朵花组成聚伞花序,长1-3cm,被柔毛;雄花萼片7-11,自外向内渐大,最里面的长1.5-2mm;花瓣4-5,近倒卵形;雄蕊5-10,花丝分离或基部合生;雌花序常退化,仅具1-2朵花,心皮常2个。核果黄色或橙红色,近球形,稍扁,内果皮骨质,长5-6mm,两侧有放射状排列的小横肋状雕纹。花、果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中、林缘灌丛中或河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云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福建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无羁萜(friedelim)。根含异小檗胺(lima-cine)、防已诺林碱(fangchinoline)。
性味
微苦;凉
归经
肺;肝;大肠;膀胱经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。主咳血;吐血;便血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夜花藤
拼音注音
Yè Huā Ténɡ
别名
吼喃浪[傣语]
来源
防己科夜花藤Hypserpa nitida Miers,以全株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。
性味
微苦,凉。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,消炎利尿。主治咳血,咯血,吐血,便血,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3~5钱,水煎服。外用研粉敷。本品配雅红隆(锡生藤)研粉外用,止血效果好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夜花藤
拼音注音
Yè Huā Ténɡ
别名
吼喃浪(傣名)。
出处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防己科植物夜花藤的全株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常绿木质藤本。嫩枝被柔毛,老枝无毛,灰褐色,有多数细条纹。叶近革质,互生,卵状椭圆形、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先端急尖,基部钝,长5~8厘米,宽3~5厘米,无毛或沿中脉被疏柔毛,全缘或呈微波状,基出脉3条;叶柄长5~12毫米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序成腋生聚伞花序,由3~5朵花组成,长达1厘米;雄花黄色,萼片8~10,外轮2~3,中轮2,内轮4~5,花瓣4~5,雄蕊5~6;雌花序通常退化,仅具1花;雌花萼片及花瓣与雄花的相似,无退化雄蕊,心皮2。果序仅具1个核果,核果近球形。花、果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河岸、林边灌木丛中。分布云南、广东、福建等地。
性味
微苦,凉。
功能主治
凉血,止血,消炎,利尿。治咳血,吐血,便血,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研粉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葱
- 圆叶茅膏菜
- 金丝梅
- 小赤麻
- 鲨鱼皮
- 铁箍散
- 蓝叶藤
- 小儿血参
- 小金牛草
- 鳞花草
- 葎草根
- 岩白菜素
- 圆节山蚂蝗
- 小叶桑
- 多裂独活
- 云豹骨
- 岩笋
- 云南双盾木
- 野葱
- 矮叶书带蕨
- 交剪草
- 小灵丹
- 牛舌头
- 夜交藤
- 圆叶娃儿藤
- 白降丹
- 络石藤
- 烂泥蒿
- 细叶藁本
- 牛髓
- 艳山姜
- 鳞瓦韦
- 宜梧
- 裂叶双盖蕨
- 药茴香
- 小花青藤
- 白花丹
- 豆叶参
- 狭眼凤尾蕨
- 白常山
- 白蜡花
- 短萼蜂斗草
- 蓝玉簪龙胆
- 亚泵礴
- 岩松
- 羊角草
- 白药
- 百部
- 岩参
- 圆柏
- 岩白菜
- 羊胆
- 羊血
- 大叶苣荬菜
- 碧桃干
- 大麦秸
- 大叶醉鱼草
- 白螺蛳壳
- 南五味子叶
- 白贝
- 百脉根
- 白苏梗
- 柔毛艾纳香
- 狨
- 白芥
- 白茅根
- 白毛藤根
- 百步还阳丹
- 白鹤菌
- 白萆薢
- 笔管榕
- 爆仗竹
- 百两金叶
- 斑鸠占
- 百尾笋
- 绣球花
- 牛角腮
- 郎伞木
- 辣椒
- 蓝桉
- 镰叶马蔺根
- 三角叶风毛菊
- 朱顶红
- 羊胎
- 榔榆茎叶
- 枕材
- 香菇
- 莸叶醉鱼草
- 小青杨
- 三叶槭根
- 羊脬
- 萱草根
- 牛角藓
- 梨叶
- 丝棉木
- 落地荷花
- 牛胞衣
- 雷蘑
- 小粘叶
- 露兜竻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