獐肉
《*辞典》:獐肉
拼音注音
Zhānɡ Ròu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鹿科动物獐的肉。
原形态
獐(《吕氏春秋》),又名:麕(《诗经》),麇(《说文》),麏(《经典释文》),河麂。
体长约1米,体重约15公斤。雌雄兽均无角,耳直立,基部有2条软骨质的脊突,顶端较尖。鼻端裸露。眶下腺小。雄兽上犬齿发达,向下延伸成獠牙,突出口外。四肢壮而有力,蹄不长。尾极短。体毛粗而长,体侧及腰部的冬毛长达40毫米,呈波状弯曲。体背和体侧毛棕黄色,口唇与鼻端鼠灰色,额、后头、脸旁淡黄褐色,喉上部白色,下部灰黄色。腹部中央和鼠蹊部淡黄色,四肢棕黄色。幼兽身上有纵列的白色斑点。
栖息于有芦苇的河岸或湖边,亦有在山边、耕地或有长草的旷野。善于隐藏。性喜水,能游泳。以青草为食。
本动物的骨(獐骨)、骨髓或脊髓(獐髓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分布长江流域各地。
性味
甘,温。
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甘,温,无毒。"
②崔禹锡《食经》:"味咸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别录》:"补益五脏。"
②崔禹锡《食经》:"主大风冷气,口僻,消渴。"
③《子母秘录》:"主乳无汁,獐肉(作)膳食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。
注意
①《金匮要略》:"獐肉不可合虾及生菜、梅、李果食之,皆病人。"
②陶弘景:"麕肉不可合鹄肉食之,成症痼也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獐肉
拼音注音
Zhānɡ Ròu
英文名
River deer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;1.《本草图经》:獐之类甚多,麇其总名也。有有牙者,有无牙者,用之皆同。2.《纲目》:獐,秋冬居山,春夏居泽。似鹿而小,无角,黄黑色,大者不过二、三十斤。雄者有牙出口外,俗称牙獐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鹿科动物獐之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,剔骨取肉,鲜用或干燥。
原形态
獐,小型鹿类,外表比麋大,重约15kg,体长约1m,四肢粗壮发达,尾甚短,几被臀部的毛所遮盖。雌雄均无角,雄性獠牙显露,侧扁,向下延伸,突出口外。耳中等大,基部有两条软骨质的脊突,顶端较尖。眼前方有狭袋形的眶下腺。鼠蹊部有一对鼠蹊腺,没有跗腺和脚腺。体毛多棕黄色,浓密粗长。体侧及腰部冬毛长达40mm,呈波形弯曲。幼兽身上有纵行排列的白色斑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山地草坡灌丛中,不上高山,喜欢在河岸、湖边等湖湿地或沼泽地的芦苇丛中生活。以植物为食。资源分布: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的丘陵河谷地带。
化学成分
肉含蛋白质(protein),肽类(peptide),氨基酸(amino acids),脂类(lipids),糖类(carbohydrates),血红蛋白(hemoglobin)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脾经
功能主治
补虚;祛风。主外病虚损;消渴;乳少;口僻;腰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100-200g。
注意
1.《金匮要略》:獐肉不可合虾及生菜、梅、李果食之,皆病人。[br]2.陶弘景:麇肉不可合鹄肉食之,成痼也。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补益五脏。2.崔禹锡《食经》:主大风冷气,口僻,消渴。3.《子母秘录》:主乳无汁,獐肉(作)食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浙江过路黄
- 雪胆
- 香樟根
- 樟梨子
- 棕榈根
- 土碎补
- 樟
- 梓菌
- 头花猪屎豆
- 土蜂
- 雪人参
- 香樟
- 雪下红
- 鄂西天胡荽
- 毡盖木耳
- 樟树子
- 鱼鹰骨
- 丝绵木
- 高原鸢尾子
- 树萝卜
- 山艾叶
- 树韭菜
- 鲨鱼油
- 鸭脚木
- 棕榈皮
- 树腰子
- 金刷把
- 野漆树叶
- 西瓜子仁
- 鬼箭羽
- 树救主
- 野荔枝果
- 烟梦花
- 山矾根
- 鬼毛针
- 单根木叶
- 油桐根
- 高粱泡根
- 杉寄生叶
- 高山大黄
- 越南悬钩子
- 过江龙子
- 高山露珠草
- 水冬瓜叶
- 高良姜
- 高粱泡
- 山棯根
- 山慈姑花
- 宽穗兔耳风
- 昆明鸡血藤根
- 宽叶荨麻
- 水栀
- 贵州落地金钱
- 高山唐松草
- 尖叶铁扫帚
- 杜仲
- 火麻仁
- 鹳骨
- 苦茄
- 油草
- 越瓜
- 自事口草
- 竹沥
- 驼乳
- 豆梨
- 蒺藜花
- 鸽卵
- 柿蒂
- 柿皮
- 鸽肉
- 钩栗
- 过山龙
- 水杨柳
- 鬼点灯
- 鸡翎草
- 蛇蜕
- 装饰卷柏
- 五代同堂根
- 五味草
- 对叶林
- 假辣蓼
- 柯蒲木
- 独角牛
- 金沸草
- 苦荞麦
- 昆明堇菜
- 野黄瓜
- 野猪头骨
- 九龙根
- 盐肤木皮
- 乌头叶蛇葡萄
- 通花根
- 大花美人蕉
- 白杜鹃花
- 云南风车子
- 大苞甲跖草
- 龙舌箭
- 高粱米糠
- 通光散
- 大花卫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