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仔草
《*辞典》:笔仔草
拼音注音
Bǐ Zǎi Cǎo
别名
竹篙草(《岭南科学杂志》),黄毛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墙头竹、猫仔草、牛尾草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金丝茅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禾本科》),笔毛草、猴毛草、眉毛草、金黄草、胡毛草(《闽东本草》),猫毛草(《广东中药》Ⅱ),牛毛草、竹叶草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金丝草的全草。秋季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、簇生草本,高10~80厘米。秆直立,纤细。叶片扁平,线状披针形,长2~4厘米,宽1~3毫米,先端渐尖,两面和边缘多少被毛;叶鞘秃净,鞘口有毛。穗状花序单生于主秆和分枝的顶端,柔软而微曲,长1.5~3厘米;穗轴纤细,节间甚短,被睫毛,节的顶端粗大成截头状;小穗成对,一具柄,一无柄,长不及2毫米;基盘的毛约与小穗等长或过之;第一颖的先端截头状或浑圆,被睫毛;第二颖较第一颖稍长,脊粗糙,先端被睫毛,2齿裂,具芒,芒直或曲,金黄色,长10~15毫米;不孕小花的外稃存或缺,线形,光滑,内稃缺;结实小花的外稃中间有裂隙,裂片被睫毛,具芒,芒与第二颖的相似,但稍长;雄蕊1,花药有的细小,有的长达1毫米;花柱2,柱头帚刷状,长约1毫米。花、果期5~9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河边、墙隙、山坡和潮湿旷野。分布浙江、台湾、福建、广东、云南、四川、湖南、江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黄酮甙、酚类、氨基酸、有机酸和糖类。
性味
甘,凉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甘,平,无毒。"
②《闽南民间草药》:"甘,寒。"
③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淡,凉。"
归经
《闽东本草》:"入脾、肾、膀胱三经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利水。治热病烦渴,泄泻,黄疸型肝炎,糖尿病,淋蚀,尿血,小便不利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俐小便,通淋闭,止消渴,除烦热。"
②《广东中药》Ⅱ:"清热,利水,通淋,凉血。主治淋浊,肝热,疳积,小儿尿短。"
③《闽东本草》:"治发热口渴,肠风泄泻,恶心呕吐,小便不利,目赤。"
④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治尿路感染,肾炎,水肿,感冒高热,黄疸型肝炎,糖尿病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。
复方
①治发热口渴,泄泻,热淋,血淋:鲜金丝草二至四两。煎汤内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②治小儿烦热不解:金丝草一两。酌加开水炖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③治糖尿病:金丝草二两,白果十二枚。酌加水煎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④治白带:金丝草一两,银杏十四枚。水酌量煎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⑤治梦遗泄精,白浊:鲜金丝草一至二两,鲜海金沙草七钱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⑥治小儿尿短:金丝草配灯心草、车前草、旱蓬草,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制草乌
- 一味药
- 白豆蔻
- 白草莓
- 百蕊草
- 白豆蔻壳
- 白马骨
- 罂粟嫩苗
- 白苞筋骨草
- 百蕊草根
- 白马阴茎
- 白豆
- 白蓝翠雀花
- 白草
- 白金古榄
- 白透骨消
- 百日草
- 白饭树根
- 白辣蓼
- 白鸭肉
- 白茅针
- 白车轴草
- 白附子
- 白饭树
- 笔罗子
- 稗根苗
- 百部还魂
- 白鹇
- 白马骨根
- 白鲜皮
- 白蔻
- 百合花
- 白颖苔草
- 白郎花
- 白马鬃铃花
- 篦梳剑
- 白苏子油
- 白饭树叶
- 云锦杜鹃
- 白铃子
- 百合
- 白藨
- 白蔹子
- 白薯莨
- 白苏叶
- 白蜡树叶
- 百足藤
- 稗米
- 白鹤藤
- 白菊花根
- 百草霜
- 白补药
- 萱草
- 药王茶
- 优若藜
- 白饭豆
- 白荷花露
- 圆叶母草
- 细果角茴香
- 兖州卷柏
- 夜吹箫
- 相思子
- 轮叶景天
- 甜茶
- 牛尾泡
- 钮子七
- 香蕈
- 蓝叶棵
- 枝儿条
- 藓生马先蒿
- 羊黄
- 龙胆草
- 狼膏
- 羊心
- 叶象花
- 圆柏果
- 柞木枝
- 羊蹄甲
- 狼把草根
- 小叶蛇总管
- 夜关门
- 芸香
- 圆叶南蛇藤根
- 小伸筋草
- 圆叶白杨树
- 圆叶乌头
- 小果千金榆
- 羊毛草根
- 岩五加
- 岩藿香
- 细叶桉
- 小果倒地铃
- 莺
- 萝芙木茎叶
- 獭肝
- 小梾木
- 牛耳大黄
- 鹿衔草
- 莲座蓟
- 小果野葡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