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叶乌头
《中华本草》:圆叶乌头
拼音注音
Yuán Yè Wū Tóu
别名
草乌、准噶尔乌头
英文名
Rotundleaf Monkshood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毛茛科植物圆叶乌头的块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conitum rotunifolium Kar.et kir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块根,除去残及须根,晒干。
原形态
圆叶乌头,多年生草本,高15-42cm。块根成对,长约2cm。茎直立,疏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4.2-20cm,被反曲短柔毛,基部具发育的鞘;叶片圆肾形,宽3-6.5cm,3深裂,中央深裂片倒梯形,3浅裂,浅裂片具少数卵形小裂片或圆牙齿,侧深裂片扇形,不等3裂稍过中部,两面无毛或只脉上及边缘被短柔毛。总状花序有3-5朵花;花序轴和花梗被短柔毛;下部苞片叶状或3裂,上部苞片线形;花梗长2.5-7mm;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中部之上,线形;花两性,两侧对称;萼片5,花瓣状,紫色,外面密被短柔毛,上萼片镰刀形或船状镰刀形,下缘长1.4-1.8cm,侧萼片斜倒卵形,长1.3-1.6cm;花瓣2,瓣片长1-1.5mm,下部裂成2条小丝,距头形,稍向前弯;雄蕊多数,花丝疏被短毛,全缘;心皮5,密被短柔毛。蓇葖果长0.9-1.3cm。种子多数,倒卵形,长2.5-3mm,有3条纵棱,棱上生狭翅。花期8月,果期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100m的高山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新疆地区。
化学成分
块根含阿替新(atisine),异阿替新(islatisine)。
性味
辛;苦;热;有毒
归经
胃;脾经
功能主治
镇痛;止血。主跌打损伤;外伤出血;牙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0.2-0.3g。每日2次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疆常用中草药》:全草作解热药。块根:外敷能镇痛,除腐生肌,民间还用于牙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羊毛草根
- 岩五加
- 岩藿香
- 细叶桉
- 小果倒地铃
- 莺
- 萝芙木茎叶
- 獭肝
- 小梾木
- 牛耳大黄
- 鹿衔草
- 莲座蓟
- 小果野葡萄
- 小柳拐
- 龙爪菜
- 见血飞
- 白鹤藤根
- 白菖
- 翼梗獐牙菜
- 百合子
- 白鱼尾果
- 羊角棉
- 羽裂盾蕨
- 芸薹子油
- 羊角拗子
- 羊角扭
- 岩梭
- 岩春草
- 羊肉
- 夜花藤
- 岩葱
- 圆叶茅膏菜
- 金丝梅
- 小赤麻
- 鲨鱼皮
- 铁箍散
- 蓝叶藤
- 小儿血参
- 小金牛草
- 鳞花草
- 葎草根
- 岩白菜素
- 圆节山蚂蝗
- 小叶桑
- 多裂独活
- 云豹骨
- 岩笋
- 云南双盾木
- 野葱
- 矮叶书带蕨
- 交剪草
- 小灵丹
- 牛舌头
- 夜交藤
- 圆叶娃儿藤
- 白降丹
- 络石藤
- 烂泥蒿
- 细叶藁本
- 牛髓
- 艳山姜
- 鳞瓦韦
- 宜梧
- 裂叶双盖蕨
- 药茴香
- 小花青藤
- 白花丹
- 豆叶参
- 狭眼凤尾蕨
- 白常山
- 白蜡花
- 短萼蜂斗草
- 蓝玉簪龙胆
- 亚泵礴
- 岩松
- 羊角草
- 白药
- 百部
- 岩参
- 圆柏
- 岩白菜
- 羊胆
- 羊血
- 大叶苣荬菜
- 碧桃干
- 大麦秸
- 大叶醉鱼草
- 白螺蛳壳
- 南五味子叶
- 白贝
- 百脉根
- 白苏梗
- 柔毛艾纳香
- 狨
- 白芥
- 白茅根
- 白毛藤根
- 百步还阳丹
- 白鹤菌
- 白萆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