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棱瓜
《*辞典》:波棱瓜
拼音注音
Bō Lénɡ Guā
别名
色尔格美多(藏名)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葫芦科植物波棱瓜的果实。9~10月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草质藤本。茎细长,攀援。叶互生,心状阔卵形,掌状浅裂,基部耳垂形,边缘有不规则细锯齿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均有细毛;叶柄细长,有毛;腋生卷须2~3裂。花大,黄色,单性异株;雄花序常2个生于一叶腋内,其1单花早落,另1个为总状花序;雌花单生于一极短的花序柄上;萼管长柱形,裂齿5,线形;花瓣5,近离生;雄蕊3;子房长椭圆形,3室,每室有胚珠4~6颗。果阔长椭圆形,两端均狭,有角3,有不规则波状棱脊,果瓣3,由中轴分裂几达基部。
生境分布
生于林下。分布我国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性味
性寒,味苦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柔肝。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,消化不良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波棱瓜
拼音注音
Bō Lénɡ Guā
英文名
fruit of Pedunculate Herpetospermum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波棱瓜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rpetospermu pedunculo-sum(Ser.)C.B.Clarke采收和储藏:6-10月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攀缘草本。茎枝纤细,有棱沟;初时具疏柔毛,最后变的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4-10cm,具有茎枝一样的毛被,后渐脱落;卷须2歧;叶片膜质,卵状心形,长6-12cm,宽4-9cm,先端尾状渐尖,基部心形,两面均粗糙,初时被黄褐色长柔毛,后渐脱落;边缘具细圆齿或有不规则的角,叶脉在叶背隆起,具长柔毛。雌雄异株;雄花通常单生或与同一总状花序并生,花梗长10-16cm,具5-10朵花的总状花序长12-40cm,有疏柔毛;花梗长2-6cm,疏生长柔毛;花萼筒部膨大成漏斗状,下部成管状,长2-2.5cm,裂片披针形;花冠黄色,裂片椭圆形,急尖,长2-2.2cm,宽1.2-1.3cm;雄蕊花丝丝状;退化雌蕊近钻形;雌花单生,花被与雄花同,有3枚退化雄蕊或无;子房长圆状,3室。果实阔长圆形,三棱状,被长柔毛,成熟时3瓣裂至近基部,里面纤维状,长7-8cm,宽3-4cm,种子淡友色,长圆形,基部截形,具小尖头,顶部不明显3裂,长约12mm,宽5mm,厚2-3mm。花、果期6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我国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泻肝火;清胆热。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;胆囊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;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井口边草
- 白紫草
- 假芫茜
- 假蒟叶
- 楤木白皮
- 假地豆
- 圣罗勒
- 波缘楤木
- 黄蜀葵根
- 防风花
- 山丹花
- 铁棒锤茎叶
- 黑红菇
- 柏树根
- 柏树叶
- 树舌
- 桑叶露
- 石枣子
- 柿子
- 四楞筋骨草
- 黑果拨毒散
- 斑茅
- 滇南马钱
- 沙枣树皮
- 高山黄华
- 山乌珠根
- 白刺花
- 高粱火焰苞
- 水菖蒲
- 狮子草
- 蜂药
- 山野豌豆
- 石莲子
- 黑塔子根
- 防己
- 石吊兰
- 粉背蕨
- 沙枣
- 石苁蓉
- 绢毛菊
- 肥荚红豆
- 黑顶卷柏
- 沙棘豆
- 栓皮栎
- 狮子七
- 黑皮根
- 杉材
- 湿鼠曲草
- 双肾参
- 蜂胶
- 水黄杨木
- 黑大豆皮
- 沙苑子
- 龟肉
- 蝮蛇骨
- 水葱
- 溲疏
- 黑大艽
- 黑豆衣
- 覆盆子叶
- 翻白叶
- 风寒草
- 黄龙藤叶
- 石榴根
- 双花鞘花
- 石碱
- 水蕨
- 石栗叶
- 黑色鳞毛蕨
- 风藤
- 黄龙藤
- 黑老虎
- 黑色鳞毛蕨根
- 山乌桕
- 水鳖
- 黄颔蛇骨
- 石老虎
- 黑细辛
- 山慈姑
- 水龙
- 黄鼬
- 水葫芦苗
- 黑皮跌打
- 水金凤
- 黑沙蒿根
- 飞来鹤
- 沙七
- 肥猪草
- 黄金凤
- 山崩砂
- 沙前胡子
- 山姜花
- 珊瑚藻
- 黑风散根
- 风箱树花
- 沙生风毛菊
- 肥肉草
- 山半夏
- 田野卷耳
- 雪山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