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沙糖
《中华本草》:赤沙糖
拼音注音
Chì Shā Tánɡ
别名
沙糖、紫沙糖、黑沙糖、红糖、黄糖
英文名
brown sugar
出处
出自《随息居饮食谱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甘蔗茎中的液汁,经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ccharum sinensis Roxb.
原形态
甘蔗,多年生草本。秆高约3m,粗2-5cm,绿色或棕红色,秆在花序以下有白色丝状毛。叶鞘长于节间,无毛,仅鞘口有毛;叶舌膜质,截平,长约2mm;叶片扁平,两面无毛,具白色肥厚的主肪,长40-80cm,宽约20mm。花序大型,长达60cm,主轴具白色丝状毛;穗轴节间长7-12mm,边缘疏生长纤毛;无柄小穗披针形,长4.5-5mm,基盘有长于小穗2-3倍的丝状毛;颖的上部膜质,边缘有小毛,第1颖先端稍钝,具2脊,4脉,第2颖舟形,具3脉,先端锐尖;第1外稃长圆状披针形,有1脉,先端尖,第2外稃狭窄成线形,长约3mm,第2内稃披针形,长约2mm。有柄小穗和无柄小穗相似;小穗柄长3-4mm,无毛,先端稍膨大。花、果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。资源分布:为我国南方各地常见有栽培植物。
性味
甘;温
归经
肝;脾;胃经
功能主治
补脾缓肝;活血散瘀。主产后恶露不行;口干呕哕;虚羸寒热
用法用量
内服:开水、酒或药汁冲10-15g。外用:适量,化水涂;或研敷。
注意
湿热中满者及儿童慎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唐本草》:功体与石蜜同,而冷利过之。2.《食疗本草》:主心热口干。3.《日华子本草》:润心肺,杀虫,解酒毒。4.《本草衍义》:治心肺大肠热。今医家治暴热,多以此物为先导。5.《本草纲目》:和中助脾,缓肝气。6.《本经逢原》:熬焦,治产妇败血冲心,及虚赢老弱血痢不可攻者。7.《本草从新》:补,和中和血,功用与白者相仿而稍逊。和血则紫者为优。8.《医林纂要》:暖胃,补脾,缓肝,去瘀,活血,润肠。9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散寒活血,舒筋止痛。10.《本草纲目》:沙糖性温,殊于蔗浆,故不宜多食。但其性能和脾缓肝,故治脾胃及泻肝药用为先导。《本草》言其性寒,苏恭谓其冷利,皆昧此理。11.《本草求真》:沙糖,本于甘蔗所成。甘蔗气禀中和,味甘气寒,已为除热润燥之味,其治则能利肠解烦,消痰止渴。至于沙糖,经火煅炼,性转为温,色变为赤,与蔗又似有别,故能行血化瘀,是以产妇血晕,多有用此与酒冲服,取其得以入血消瘀也;小儿丸散,用此调服,取其温以通滞也;烟草用以解毒,亦取其有开导之力也。然性温则消、则下,故虚热过服,则有损齿消肌之病;味甘主缓、主壅,故痰湿过服,则有恋膈胀满之弊,此又不可不深思而熟察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赤沙糖
拼音注音
Chì Shā Tánɡ
别名
沙糖(《唐本草》),紫沙糖(《纲目》),黑沙糖(《本草原始》),红糖(《医林纂要》),片黄糖(《本草求原》)。
出处
《随息居饮食谱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汁,经炼制而成的赤色结晶体。
性味
甘,温。
①《唐本草》:"味甘,寒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性温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甘,热。"
归经
入肝、脾、胃经。
①《得配本草》:"入足太阴经。"
②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肝。"
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脾、肺三经。"
④《本草撮要》:"入足太阴、阳明经。"
功能主治
补中缓肝,活血和瘀。治产后恶露不行,口干呕哕,虚羸血痢。
①《唐本草》:"功体与石蜜同,而冷利过之。"
②《食疗本草》:"主心热口干。"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润心肺,杀虫,解酒毒。"
④《本草衍义》:"治心肺大肠热。今医家治暴热,多以此物为先导。"
⑤《纲目》:"和中助脾,缓肝气。"
⑥《本经逢原》:"熬焦,治产妇败血冲心,及虚羸老弱血痢不可攻者。"
⑦《本草从新》:"补,和中和血,功用与白者相仿而稍逊。和血则紫者为优。"
⑧《医林纂要》:"暖胃,补脾,缓肝,去瘀,活血,润肠。"
⑨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散寒活血,舒筋止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开水、酒或药汁冲化,3~5钱。外用:化水涂或研末敷。
注意
有痰湿者不宜服。
①《食疗本草》:"多食损齿,发疳匿,不可长食之。"
②《本经逢原》:"助湿热,不可多食。"
复方
①治下痢噤口:沙糖半斤,乌梅一个。水二碗,煎一碗,时时饮之。(《摘元方》)
②治痘不落痂:沙糖调新汲水一杯服之;白汤调服亦可,日二服。(《纲目》)
③治上气喘嗽烦热,食即吐逆:沙糖、姜汁等分,相和,慢煎二十沸,每咽半匙。(《纲目》)
④治食韭口臭:沙糖解之。(《摘元方》)
⑤治虎伤人疮:水化沙糖一碗服,并涂之。(《摘元方》)
⑥治火烧、水烫:赤沙糖瓦上煨,研末,菜油调敷。(《中医杂志》(20):6,1966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醋
- 鸱肉
- 天蓬草
- 接骨木花
- 赤小豆芽
- 长白楤木
- 赤地榆
- 车桑仔
- 车螯
- 长筒马先蒿
- 大头茶果
- 赤链蛇
- 苦连翘
- 赤扬
- 东北溲疏
- 单根木
- 东北卫矛
- 东北延胡索
- 倒根蓼
- 大过山龙
- 赤火绳
- 紫地榆
- 大叶钩藤根
- 长青草
- 赤腹松鼠
- 赤楠蒲桃叶
- 长距鸟足兰
- 紫椴
- 陈芥菜卤汁
- 齿瓣延胡索
- 紫堇花
- 齿叶橐吾
- 紫绿草
- 紫筒草
- 赪桐
- 除虫菊
- 长松
- 赤铜屑
- 车前状垂头菊
- 长柄臭黄荆
- 赤瓟
- 赤石脂
- 长叶紫珠
- 嫁(虫戚)
- 家独行菜
- 秘鲁香胶
- 鹿骨
- 鹭鸶兰
- 早谷藨
- 笔仔草
- 杨树花
- 制草乌
- 一味药
- 白豆蔻
- 白草莓
- 百蕊草
- 白豆蔻壳
- 白马骨
- 罂粟嫩苗
- 白苞筋骨草
- 百蕊草根
- 白马阴茎
- 白豆
- 白蓝翠雀花
- 白草
- 白金古榄
- 白透骨消
- 百日草
- 白饭树根
- 白辣蓼
- 白鸭肉
- 白茅针
- 白车轴草
- 白附子
- 白饭树
- 笔罗子
- 稗根苗
- 百部还魂
- 白鹇
- 白马骨根
- 白鲜皮
- 白蔻
- 百合花
- 白颖苔草
- 白郎花
- 白马鬃铃花
- 篦梳剑
- 白苏子油
- 白饭树叶
- 云锦杜鹃
- 白铃子
- 百合
- 白藨
- 白蔹子
- 白薯莨
- 白苏叶
- 白蜡树叶
- 百足藤
- 稗米
- 白鹤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