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芋
《中华本草》:红芋
拼音注音
Hónɡ Yù
别名
红岩芋、红半夏、红天椒、红芋头
英文名
Rhizome of Viviparous Remusatia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岩芋的茎叶及块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emusatia vivipara (Lodd.) Schott.[Caladium viviparum Lodd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多炮平用。
原形态
岩芋,多年生草本。块茎较大,扁球形,紫红色,直径达4-5cm,颈部密生长达10余cm的须根和红黄色至紫红色芽条,芽条长30-40cm,粗约5mm,直立或上升。叶柄圆柱形,长40-50cm;叶片盾状,薄革质,表面暗绿色,有时沿中肋和侧脉苍白色,阔心状卵形,长30-40cm,宽20-25cm,先端渐尖。花序柄圆柱形,长10-15cm;佛焰苞管部处面浅绿色,内面苍白色,狭长圆形长4-4.5cm,宽约1cm,檐部下部1/4为黄色,上部紫红色,梯形,反折,长8-9cm,具长3-5mm长的凸尖;肉穗花序长一般不超过佛焰苞管;雌花序长约2cm,粗6-7mm,绿色;不育雄花序长约1.7cm,粗约3mm;能育雄花序椭圆形或圆柱形,长1.5-2.2cm,粗4-7mm,黄色;花单性,无花被;能育雄花为合生的楔棒状合蕊柱,包含雄蕊2-3;雌花心皮4,子房卵圆形。浆果内藏于佛焰管内。种子多数,卵形。花期4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常附生于海拔750-1900m的河谷疏林或灌丛中的岩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。
药理作用
毒副反应:本品过量内服可致中毒,出现口舌咽喉灼痛、肿胀、音哑、吞咽困难、味觉丧失、腹痛、心悸及呼吸不规则,严重时喉头痉挛,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。出现中毒可采用洗胃、导泻抽搐时给予解痉药;呼吸衰竭时,注射尼可刹米、吸氧及进行人工呼吸。
性味
味辛;性温;大毒
功能主治
解毒杀虫;消肿止痛。主乳痈;疮疖肿毒;疥癣;跌打瘀肿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外敷面积不宜达大,以免中毒;孕妇忌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红芋
拼音注音
Hónɡ Yù
别名
红半夏、红岩芋
出处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天南星种植物零余芋的块茎或全株。秋、冬采集。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宿根草本,高30~40厘米。有根生、具小块茎的长枝;块茎扁圆形,外皮红色。单叶盾形,暗绿微带红色,长15~20厘米,宽12~16厘米,全缘。肉穗花序,自块茎生出,通常每一块茎上有几个直立的肉穗花序,长15~20厘米,暗红色;雌雄花序为中性花所分隔;佛焰苞革质,管旋卷,将果包藏;雄花序棒状;雌花序短,圆柱形。浆果小。
生境分布
生于林下潮湿处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温,麻,有毒。
功能主治
消肿杀虫,麻醉止痛。治急性乳腺炎,跌打瘀肿,痈疮疖肿,癣疥。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或研末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良旺茶
- 羊山刺
- 边缘鳞盖蕨
- 亮菌
- 鞭叶耳蕨
- 刺柄南星
- 叉歧繁缕
- 刺老鸦
- 六叶龙胆
- 荔枝叶
- 红花酢浆草
- 鳖甲
- 荔枝核
- 刺萆薢
- 两色瓦韦
- 蝙蝠
- 腊雪
- 罗盖叶
- 蝙蝠草
- 刺柏
- 萹蓄
- 蝙蝠藤
- 羊屎木
- 圆萼刺参
- 羊肾
- 亚罗椿
- 羊角纽花
- 刺参
- 荔枝
- 小三棵针
- 荫风轮
- 小三叶耳蕨
- 小粉
- 犁头草
- 窿缘小叶桉
- 罗勒根
- 叉枝藻
- 小叶爬岩香
- 圆锥花南蛇藤根
- 叉枝鸦葱
- 狭叶鸦葱
- 小巢菜
- 贝齿
- 蝙蝠葛根
- 尼泊尔鸢尾子
- 琉璃枝
- 葎草果穗
- 狭绿叶线蕨
- 刺人参
- 射干
- 少花腰骨藤
- 光枝勾儿茶
- 鹤草芽
- 石栗子
- 蚶
- 石防风
- 黄杨子
- 石榴皮
- 水鬼蕉
- 石凤丹
- 黄羊油
- 关苍术
- 黄锁梅根
- 黄荆沥
- 饭团根
- 黄皮根
- 高脚落山箕根
- 黄花夹竹桃
- 锅铲叶
- 涩梨
- 荷叶蒂
- 黄皮叶
- 黄藨根
- 覆盆子根
- 沙糖根
- 虎头蕉
- 黑鳞大耳蕨
- 茴香虫
- 钩栲
- 实葫芦根
- 腐婢
- 石凉伞
- 关东丁香
- 蜂毒
- 黄鹌菜
- 革叶蓼
- 黄海葵
- 桑寄生
- 铁浆
- 水银
- 蜂蜜树
- 鹿藿
- 地贵草根
- 地瓜果
- 地精草
- 地锦苋
- 鼺鼠
- 鲫鱼胆
- 古柯
- 高山龙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