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段草
《中华本草》:绿段草
拼音注音
Lǜ Duàn Cǎo
别名
地胆、花花草、彩斑桑勒草、小花草、花叶叶
出处
绿段草原名地胆,始载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石草类,云:"地胆产大厦岭(今江西、广东交界)。或呼为绿段草。高三寸许,叶如水竹于叶而宽厚,面绿有直纹,紫白圆点相间;背紫,光滑可爱。"所述及附图,与现野牡丹科植物小蜂斗草相符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野牡丹科植物小蜂斗草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nerila laeta Stapf[S.picta auct.non Korth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鲜用或切碎晒干。
原形态
小蜂斗草 小灌木或亚灌木,高达30cm。茎幼时四棱形,有槽,密被柔毛及疏腺点,以后近圆柱形,被微柔毛,分枝或不分枝,具匍匐茎。叶对生;叶柄长5-30mm,密被柔毛及疏短刺毛;叶片纸质,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稀为披针形,先端短渐尖,基部楔形,稍偏斜,长5-10cm,宽2-4cm,有时长达14cm,表面被星散的紧贴短刺毛,毛基部具白色斑点,背面有时紫红色,被微柔毛及糠砒,中脉微凹,侧脉约3对,背脉具星散的短刺毛,中、侧脉隆起。蝎尾状聚伞花序,顶生,有花2-7朵,稀13朵,长1.5-3.5cm;总花梗四棱形,棱上微具翅,花梗长约3mm,三棱形,有极少的腺毛及狭翅;花萼钟状管形,被疏糠秕及星散腺毛,具3棱,具6脉,其中棱上的3脉下延呈狭翅,裂片长不到1mm,先端点尖,具缘毛;花瓣紫红色或红色,一侧偏斜,外面中脉具星散腺毛;雄蕊3,等长,常偏向一侧,花丝与花药等长,花药基部开叉,药隔不延长;子房瓶形,先端平截,膜质冠3裂。蒴果倒圆锥形,略具3棱,三纵裂,与宿存萼贴生,宿存萼无毛,具6脉。花期9-10月,果期约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-1300的山谷、林下阴湿地及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淡;性凉
功能主治
凉血除蒸;解毒消肿。主烦热;劳嗽;胃痛;目赤;骨折;带状疱疹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炖肉。外用:适量,捣汁点眼;或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龙骨
- 丽江独活
- 女贞皮
- 绿豆粉
- 小过路黄
- 良旺茶
- 红缘层孔菌
- 罗锅底
- 红芋
- 羊山刺
- 边缘鳞盖蕨
- 亮菌
- 鞭叶耳蕨
- 刺柄南星
- 叉歧繁缕
- 刺老鸦
- 六叶龙胆
- 荔枝叶
- 红花酢浆草
- 鳖甲
- 荔枝核
- 刺萆薢
- 两色瓦韦
- 蝙蝠
- 腊雪
- 罗盖叶
- 蝙蝠草
- 刺柏
- 萹蓄
- 蝙蝠藤
- 羊屎木
- 圆萼刺参
- 羊肾
- 亚罗椿
- 羊角纽花
- 刺参
- 荔枝
- 小三棵针
- 荫风轮
- 小三叶耳蕨
- 小粉
- 犁头草
- 窿缘小叶桉
- 罗勒根
- 叉枝藻
- 小叶爬岩香
- 圆锥花南蛇藤根
- 叉枝鸦葱
- 狭叶鸦葱
- 小巢菜
- 贝齿
- 蝙蝠葛根
- 尼泊尔鸢尾子
- 琉璃枝
- 葎草果穗
- 狭绿叶线蕨
- 刺人参
- 射干
- 少花腰骨藤
- 光枝勾儿茶
- 鹤草芽
- 石栗子
- 蚶
- 石防风
- 黄杨子
- 石榴皮
- 水鬼蕉
- 石凤丹
- 黄羊油
- 关苍术
- 黄锁梅根
- 黄荆沥
- 饭团根
- 黄皮根
- 高脚落山箕根
- 黄花夹竹桃
- 锅铲叶
- 涩梨
- 荷叶蒂
- 黄皮叶
- 黄藨根
- 覆盆子根
- 沙糖根
- 虎头蕉
- 黑鳞大耳蕨
- 茴香虫
- 钩栲
- 实葫芦根
- 腐婢
- 石凉伞
- 关东丁香
- 蜂毒
- 黄鹌菜
- 革叶蓼
- 黄海葵
- 桑寄生
- 铁浆
- 水银
- 蜂蜜树
- 鹿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