粗榧根
《中华本草》:粗榧根
拼音注音
Cū Fěi Gēn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三尖杉科植物粗榧的根或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ephalotaxus sinensis (Rehd.et Wils.)Li[C.drupacea Sieb.et Zucc.var.sinensis Rehd.et Wils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洗净,刮去粗皮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15m。树皮灰色或灰褐色,裂成薄片状脱落。叶条形,排成2列,长2-5cm,宽约3mm,上部渐窄,先端渐尖或微凸尖,基部近圆形,质地较厚,上面深绿色,中脉明显,下面有2条白色气孔带,较绿色边带宽2-4倍。雄球花6-7聚生成头状,径约6mm,总梗长约3mm;雄球花卵圆形,基部有1枚苞片,雄蕊4-11枚;雌球花头状,通常2-5个胚珠发育成种子。种子2-5,生于总梗的上端,卵圆形、椭圆状卵圆形或近球形,长1.8-2.5cm,先端中央有尖头。花期3-4月,种子10-11月成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至广东、广西,西至甘肃、陕西、河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至广东、广西,西至甘肃、陕西、河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淡;涩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。主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草独活
- 粗毛鳞盖蕨
- 藏菌陈
- 臭灵丹
- 蚕退纸
- 臭梧桐
- 草苁蓉
- 臭节草
- 臭节草根
- 臭黄荆子
- 粗叶木
- 翅子木
- 臭牡丹根
- 臭黄荆
- 臭牡丹
- 臭蒿
- 粗榧子
- 粗腿羊肚菜
- 臭草
- 草石蚕
- 豉汁
- 臭常山
- 臭黄荆叶
- 茶子心
- 茶子饼
- 臭梧桐花
- 臭茉莉
- 粗黄草
- 臭菘
- 臭山牛蒡
- 臭威灵
- 草龙根
- 臭矢菜
- 樗鸡
- 虉草
- 席草
- 慈姑叶
- 砗磲
- 磁石
- 犀角
- 信石
- 小蓟
- 朝鲜梾木枝
- 星毛羊奶子
- 小果野葡萄藤
- 川山橙果
- 川山橙根
- 柽乳
- 慈竹叶
- 慈竹沥
- 杏花
- 川梨
- 慈姑花
- 慈竹茹
- 旋花
- 喜树叶
- 慈竹箨
- 夏腊梅
- 慈竹根
- 熏衣草
- 心叶百合
- 橡实
- 曾青
- 川桂
- 朝天罐
- 川桐皮
- 新木姜子
- 寸金草
- 向日葵茎髓
- 梨皮
- 夏天无
- 夜明砂
- 下田菊
- 三轮蒿
- 咬人狗
- 小药木
- 仙百草
- 杏树根
- 澄茄子
- 兴安薄荷
- 小一支箭
- 川乌头
- 旋覆花根
- 朝天子
- 小黑药
- 仙半夏
- 心叶忽布
- 兴安毛连菜花
- 喜鹊肉
- 旋蒴苣苔
- 响铃豆
- 垂花胡枝子
- 新疆紫草
- 琉璃草根
- 川层草
- 显脉罗伞
- 慈乌
- 仰天钟
- 川楝子
- 新香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