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米花
《中华本草》:打米花
拼音注音
Dǎ Mǐ Huā
别名
马郎花、白花藤、小元宝、消食藤、翼萼藤
英文名
Root or herb of Snowcreeper Porana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翼萼藤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rana racemosa Roxb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除去杂质,切碎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攀缘灌木,长可达10m。茎缠绕,草质,圆柱形,幼时或多或少被黄色硬毛,后具小瘤或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5-11cm,被疏毛至无毛;叶落归根片卵形,长6-11cm,宽5-10cm,先端渐尖或尾状,具钝或锐尖的尖头,基部深心形,两面疏被紧贴的柔毛;掌状脉基出,7-9条,圆锥花序腋生;苞片叶状,抱茎,小苞片钻形;花柄长3-6mm;萼片5,线状披针形,通常被柔毛,果时全部增大,呈长圆状匙形;花冠漏斗形,白色,管部带黄色,无毛,5裂至中部,裂片开展,长圆形;雄蕊5,内藏,花丝短于花药;子房无毛,花柱1,柱头棒状,2裂。蒴果卵形,长7-8mm,具小短尖头,无毛。种子1颗,卵形,长约6mm,暗褐色或黑色,平滑。花期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石灰岩山地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至长江以南各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草多缠绕成团。茎细长圆柱形,黄绿色,被疏柔毛,质脆易碎。叶枯绿色,互生,多皱缩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,长3-9cm 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全缘,两面被柔毛,质脆易碎。有时可见圆锥花序,花条状,淡黄白色,湿润展开呈漏斗状,先端5裂,裂片椭圆形。气微味淡。
性味
温;辛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解表;行气;活血;解毒。主感冒风寒;食滞腹胀;无名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打米花
拼音注音
Dǎ Mǐ Huā
别名
马郎花、白花藤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小元宝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旋花科植物翼萼藤的根或全草。秋季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缠绕草本或藤本,具柔毛或近于光滑。叶互生,圆卵形,长4~8厘米,宽3~7厘米,先端尖锐或长尖,基部心脏形,全缘;叶柄长2~4.5厘米。总状花序具叉状分枝;着生于分枝处的苞片心脏形,无柄,生于花柄基部的苞片呈线形;花萼5裂,裂片线状披针形,具柔毛;花冠白色,长约1厘米,5裂,裂片深达中部;雄蕊5,在管部排列不齐,2枚较高,2枚较低,另1枚居中;花柱线形,柱头椭圆形,2裂。朔果光滑,具椭圆状匙形的宿存萼片。花期9月。
生境分布
分布我国长江流域以至西南各地。
性味
性温,味辛。
功能主治
破血,行气,消肿毒。
复方
①治无名肿毒:打米花根一两。煎水洗患处。
②治痨伤疼痛:打米花根一两。泡酒服。
③治高烧:打米花全草一两。煎水服。(性味以下出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花美人蕉
- 九龙根
- 麻布七
- 麦芽
- 麻鱼骨
- 马蔺子
- 马边绣球
- 麻滓
- 点乳冷水花
- 波棱瓜子
- 白杜鹃花
- 野黄瓜
- 榆叶
- 昆明堇菜
- 野猪头骨
- 金沸草
- 山佛手
- 麻蕡
- 马牙七
- 马蹄荷
- 麻柳叶
- 麻柳树根
- 马鞍藤根
- 马鹿花
- 口蘑
- 麋角
- 假辣蓼
- 大乌泡
- 稻芽
- 苦白蜡
- 大花卫矛
- 云南重楼
- 五味草
- 盐肤木皮
- 猬菊
- 柯蒲木
- 苦荞麦
- 乌头叶蛇葡萄
- 独角牛
- 云南地黄连
- 青杠碗
- 铁线莲
- 云南风车子
- 阴香叶
- 倒挂牛
- 野烟
- 青兔耳风
- 独蕨箕
- 水朝阳根
- 苦瓜藤
- 玉柏
- 山白蜡条
- 水菇里
- 山腊梅
- 山棘豆
- 水松皮
- 水獭肝
- 三叶莲
- 水桐木
- 桑叶汁
- 兜兰
- 白花映山红
- 蓑草根
- 麻柳果
- 乌蛇膏
- 水枇杷
- 丝带蕨
- 桑瘿
- 大草蔻
- 水苦荬根
- 箭叶苣
- 鸡爪七
- 乌榄根
- 大金刀
- 山枝根
- 水丁香
- 桑螵蛸
- 爬山虎
- 水凤仙
- 大麦泡
- 乌鸦翅羽
- 石鮅鱼
- 白活麻
- 打火草
- 浙雁皮
- 假刺藤
- 油茶花
- 水柏枝
- 升麻
- 松花粉
- 树头芭蕉
- 水牛角浓缩粉
- 大靛根
- 山芹
- 鹈鹕毛皮
- 桑沥
- 独脚金
- 淡竹根
- 五色梅叶
- 大山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