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瓜根
《中华本草》:地瓜根
拼音注音
Dì Guā Gēn
出处
出自《草木便方》地瓜根泡药酒中,可使药酒色浓汁稠,用作行气活血除湿热药。(选方以下出《重庆草药》)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地瓜榕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tikoua Bur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间采挖全株,除去地上部分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落叶匍匐灌木。全株有乳汁。茎圆柱形或略扁,棕褐色,分枝多,节略膨大,触地生细长不定根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2cm;叶片坚纸质,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1.6-8cm,宽l-4cm,先瑞钝尖,基部近圆形或浅心形,边缘有疏浅波状锯齿,上面绿色,被短刺毛,粗糙,下面浅绿色,沿脉被短毛;具三出脉,侧脉3-4对。隐头花序,成对或簇生于无叶的短枝上,常理于土内,球形或卵圆形,直径1-2cm,成熟时淡红色;基生苞片3;雄花及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,花被片2-6,雄蕊1-3(-6);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。果为瘦果。花期4-6月,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区的疏林、山坡、沟边或旷野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类圆柱形,直径约7mm,表面暗紫棕色,具不规则纵皱纹。质硬,断面皮部暗紫色,木部灰黄色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苦;涩;性凉
归经
脾;肾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消肿止痛。主泄泻;痢疾;黄肿;风湿痹痛;遗精;自带;瘰疬;痔疮;牙痛;跌打伤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各家论述
1.《滇南本草》:治遗精,滑精。2.《草木便方》:利水:清热,消肿,通乳汁。治黄疸,月闭,带下,牙痛,跌伤。3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瘰疬痒子,泻症,白带。下乳,补虚。4.《重庆草药》:治湿热痢疾,黄肿,痔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地瓜根
拼音注音
Dì Guā Gēn
出处
《草木便方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地瓜的根。
性味
苦涩,凉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凉,味苦涩。"
②《草木便方》:"苦,性微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利湿。治腹泻,痢疾,黄疸,瘰疬,遗精,白带,痔疮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治遗精,滑精。"
②《草木便方》:"利水,清热,消肿,通乳汁。治黄疸,月闭,带下,牙痛,跌伤。"
③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瘰疬痒子,泻症,白带。下乳,补虚。"
④《重庆草药》:"治湿热痢疾,黄肿,痔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
复方
①治腹泻、红痢:地瓜根、红六合草、臭椿根各二两。煎水内服。
②治久年不治的水积黄肿病:地瓜根二两,麦斗草二两,佛顶珠二两。炖猪心、肺兑糖服。
③治内外痔疮:鲜地瓜根一斤,苦参二两,爬墙果二两。炖猪大肠头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龙头草
- 鹿脂
- 鹿草
- 黄鳝藤
- 石芥菜
- 黄耆
- 黄花蔷薇
- 鹿齿
- 骨牌蕨
- 黄蜀葵叶
- 光决明
- 石长生
- 水蛇皮
- 多头风轮菜
- 飞龙掌血
- 黄山五叶参
- 地膏药
- 地柏
- 黄山鳞毛蕨
- 黄栌
- 地蚕
- 龙舌草
- 黄水芋草
- 黄蘑菇
- 龙利叶
- 黄瓜皮
- 苔菜
- 四照花皮
- 吊白叶
- 黄杞皮
- 鸬鹚涎
- 桃枝
- 黄山鳞毛蕨根
- 山核桃叶
- 甜石榴
- 黄葵
- 鳆鱼
- 虾蟆皮
- 光背杜鹃
- 地羊鹊
- 黄紫堇
- 黄背草苗
- 光风轮菜
- 黄唇鱼鳃
- 黄蜀葵
- 黄水芋
- 黄背草根
- 黄瑞木
- 黄背草
- 风轮菜
- 千针万线草
- 麻疯树
- 紫荆花
- 紫花卫矛
- 紫油木
- 紫花堇菜
- 地白草
- 紫三角
- 大果琉璃草
- 椴树
- 紫荆桠
- 紫背天葵草根
- 紫花芥子
- 紫萁贯众
- 紫石英
- 紫背天葵草
- 紫萁苗
- 紫薇花
- 枳椇子
- 景天花
- 银花子
- 龙牙楤木叶
- 指甲兰
- 吉林乌头
- 紫柚木
- 紫叶秋海棠
- 紫油木叶
- 茉莉花露
- 马尾千金草
- 地柑
- 单面针
- 马尿泡
- 吊灯花
- 单鞭
- 马尾伸筋草
- 山药
- 肉桂叶
- 鸭
- 地盘松球
- 鹅不食草
- 苦碟子
- 角果木子油
- 芒小米草
- 梧桐根
- 软水黄连
- 塌菜
- 螲蟷
- 八宝镇心丹
- 箭杆杨
- 蛇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