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石豆兰
《中华本草》:广石豆兰
拼音注音
Guǎnɡ Shí Dòu Lán
别名
单叶岩珠、岩枣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广东石豆兰的假鳞茎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 Schltr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收,鲜用或蒸后晒干。
原形态
广东石豆兰,附生植物。根茎长,粗约2mm。假鳞茎近长圆形,长1-2.5cm,粗2-5mm,彼此相距2-7cm,基部生多数须根。顶生1叶,具短柄;叶片革质,长圆形,长2-6.5cm,宽4-10mm,先端钝圆微凹,基部渐狭成楔形,全缘;中脉明显。花葶高出叶,长达8cm,被3-5枚鞘。总状花序缩短呈伞形,顶生,具2-4(7)朵花;花苞片小,比花梗(连子房)短;花淡黄色;萼片近相同,线状披针形,中萼片长约1cm,侧萼片稍长,上部边缘上卷呈筒状,顶端尾状,基部大部分贴生于合蕊柱基部和蕊柱足上;花瓣狭披针形,长约5mm,长渐尖,全缘;唇瓣对褶,比花瓣短,唇盘上具4条褶片;合蕊柱脚短,其离生部分长约0.4mm。花期6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附生于树上或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茎纤细,直径1-1.5mm,每隔1.4-2.5cm有一假鳞茎。假鳞茎卵状长圆形、类圆锥形,长0.8-1.5cm,直径4-8mm,表面具细纵棱纹,近根茎一侧具1凹槽,基部不收缩成柄状。气微,味淡。[br]显微鉴别 假鳞茎横切面: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,直径8-13μm,棱角钝。外围维管束外侧有帽状纤维束,中部维管束较大,其内外侧均有纤维束。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。
性味
味甘;淡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;滋阴;消肿。主风热咽痛;肺热咳嗽;阴虚内热;热病口渴;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;乳腺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虚寒者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橄榄根
- 杠木
- 干蕨鸡
- 栝楼
- 胡颓子根
- 南瓜蒂
- 钓鱼竿
- 红雪柳
- 羊奶果
- 枸骨叶
- 葛菌
- 涩草
- 地菍
- 萆薢
- 刺玫
- 桂皮
- 腊梅
- 桂木
- 狗血
- 石枣
- 鳖血
- 鳖头
- 四叶七
- 构菌
- 筀笋
- 桂枝
- 藁本
- 甘草
- 寒莓
- 鸱鸺
- 瓜蒌
- 狗齿
- 狗宝
- 化药
- 华清香藤
- 刺葡萄
- 枸杞子
- 蝎子七
- 血苋
- 尿泡草
- 枸橘核
- 柠条根
- 沙旋复花
- 豺肉
- 地黄
- 地柏叶
- 地浆
- 蚬肉
- 枸橘刺
- 水皂角
- 广州山柑
- 狗爪豆
- 水蔓青
- 石指甲
- 水莲沙
- 山大黄
- 石楠叶
- 鬼柳树
- 水珠草
- 广豆根
- 刺莓果
- 野薴麻
- 桂木根
- 褐带环口螺
- 刺盖草
- 刺山茶果
- 遍地金
- 甘西鼠尾
- 瓜蒌皮
- 橄榄核
- 匙叶草
- 贝母兰
- 肝风草
- 匙叶伽蓝菜
- 芭蕉头
- 观音茶
- 刺果甘草
- 薄荷
- 薄荷素油
- 狗尾花
- 狗牙贝
- 瓜子金
- 虾须豆
- 化气兰
- 孩儿草
- 蝎子草
- 华泽兰
- 狗枣子
- 寒莓叶
- 华细辛
- 蚌
- 藿香
- 桂木干
- 象肉
- 地草果
- 番木瓜
- 狗哇花
- 大马哈鱼
- 和筋草
- 刀豆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