枸橘核
《中华本草》:枸橘核
拼音注音
Gōu Jú Hé
别名
臭橘子核。
英文名
Seed of Trifoliate-orang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 tuifoliata (L.)Raf.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ncirus tuifoliata (L.)Raf.[Citrus trifoliata L.]采收和储藏:果实成熟时,剖开,取出种子,洗净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枸橘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。茎无毛;分枝多,小枝呈扁压状。茎枝具腋生粗大的棘刺,长1-5cm,刺基部扁平。叶互生,三出复叶;叶柄长1-3cm,宽2-5mm;顶生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,长1.5-6cm,宽0.7-3cm,先端微凹或圆,基部楔形,边缘有不明显小锯齿;侧生小叶较小,椭圆状卵形,基部稍偏斜,幼嫩时在主脉上有短柔毛,具半透明油腺点。花白色,具短柄,单生或成对生于二年生枝条叶腋,常先叶开放,有香气;萼片5,卵状三角形,长5-6mm;花瓣5,倒卵状匙形,长1.5-3cm,宽0.5-1.5cm;雄蕊8-20或更多,长短不等;雌蕊1,子房近球形,密被短柔毛,6-8室,每室具数枚胚珠,花柱粗短,柱头头状。柑果球形,直径2-5cm,熟时橙黄色,密被短柔毛,具很多油腺,芳香,柄粗短,宿存于枝上。种子多数。花期4-5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栽培于路旁、庭园作绿篱。资源分布:陕西、甘肃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均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本品含柠檬烯(limonene),欧芹属素乙(imperatorin)和少量香柑内酯(bergapten)以及蔗糖(sucros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。含脂肪油1.9%,其中含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和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。此外,本品尚含独活内酯(heraclenin),橙皮油内酯(aurapten)和6-甲氧基橙皮油内酯(6-methoxyaurapten)。
性味
辛;平
归经
大肠经
功能主治
止血。主肠风下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,1.5-3g,每日2次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肠风下血不止(枸橘核),同樗根白皮等分,炒,研,每服一钱,皂荚子煎汤调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枸橘核
拼音注音
Gōu Jú Hé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种子。
化学成分
含柠檬烯0.09% 、欧芹属素乙0.02%和少量佛手柑内酯,以及蔗糖、β-谷甾醇。还含脂肪油1.9%,其中的脂肪酸组成是棕榈酸19.1%、硬脂酸2.3%、亚油酸42.6%、油酸20.3%、亚麻酸7.6%,尚含四烯型脂肪酸1.6%等。又含独活素、酸橙皮油素和6-甲氧基酸橙皮油素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肠风下血不止(枸橘核),同樗根白皮等分,炒,研,每服一钱,皂荚子煎汤调服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拐棍竹
- 会东藤
- 华东阴地蕨
- 山尖菜
- 华金腰子
- 凤眼果壳
- 桂木
- 狗哇花
- 构菌
- 护耳草
- 狗娃花
- 血人参
- 广西莪术
- 桂枝
- 华南桦
- 广州山柑
- 干檀香
- 桂皮
- 乳腐
- 灌木蒲桃
- 挂金灯
- 枸橘刺
- 广防风
- 枸杞子
- 广东耳草
- 桂木干
- 山小橘
- 腐沫
- 黄花独蒜
- 虎杖香蕈
- 地柏叶
- 地菍
- 涩草
- 地草果
- 地浆
- 石荠宁
- 地黄
- 桑椹酒
- 藿香
- 黄泡果
- 黑络丸菌
- 大马哈鱼
- 刺玫
- 芸苔子
- 鳖血
- 润鳞鳞毛蕨
- 宜昌荚蒾叶
- 狗牙贝
- 狗血
- 葛菌
- 藁本
- 狗枣子
- 薄叶黄芩
- 两面青
- 萆薢
- 刺葡萄
- 筀笋
- 白背三七
- 淡秋石
- 单花金丝桃
- 九头狮子草
- 白花射干
- 番木瓜
- 化药
- 长叶丹参
- 刀豆根
- 野薴麻
- 阔叶假参
- 寒莓
- 豺肉
- 鸱鸺
- 凤眼草
- 扶桑叶
- 赤楠根
- 喉咙草
- 回回蒜果
- 华细辛
- 华紫报春花
- 寒莓根
- 华罂粟
- 华清香藤
- 寒莓叶
- 合欢花
- 化气兰
- 寒水石
- 华南胡椒
- 华东木蓝
- 华西小石积
- 白毛蛇
- 千金子
- 象肉
- 华南实蕨
- 蝎子草
- 西南水芹
- 和筋草
- 蚬肉
- 咳喘木
- 蠵龟筒
- 华泽兰
- 西藏花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