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枣
《*辞典》:石枣
拼音注音
Shí Zǎo
别名
石豆、岩豆(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),金枣、石米(《陕西中草药》),独叶岩珠、鸭舌兰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兰科植物石豆兰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除去泥土及杂质,阴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常绿匍匐小草本。气生根须状,白色。根茎纤细,横生,具节,节上着生假鳞茎,绿色,小形,卵圆状,具棱。每个假鳞茎顶部生叶1片,狭椭圆形或椭圆形,长1.5~3厘米,先端微缺,中脉凹下,全缘。伞形花序由假鳞茎基部抽出,具细总梗,有花4~6朵;花淡黄色。蒴果卵形。花期6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悬崖阴湿处,也附生于树干上。分布陕西、浙江、福建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甘辛,凉。
①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:"甘辛,寒。"
②《陕西中草药》:"甘淡,凉。"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,消肿止痛,凉血活血。治高热惊风,风湿痹痛,四肢麻木,关节肿痛,痈肿,咽痛,跌打损伤。
①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:"滋阴降火,清热利湿。治高热惊风,白喉,口腔炎,牙痛,乳痈,背痈,风湿痹痛。"
②《陕西中草药》:"活血舒筋,补阴助阳。治半身木遂,四肢瘫痪,风湿麻木,刀伤,跌打损伤,汤、火烫伤,劳伤,小儿高烧抽风,遗精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浸酒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小儿惊风,角弓反张:鲜石豆兰一两,水煎服。
②治风热咽痛,实火头痛:鲜石豆兰一至二两。水煎服。
③治关节肿痛:鲜石豆兰二至四两,金银花藤一两,猪蹄一个,黄酒四两。水炖服。
④治乳痈:鲜石豆兰捣烂敷患处,另用鲜全草二两,烧酒一至二两。隔汤炖,分二次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⑤治劳伤:石枣一至二两,泡入一斤白酒中,每早、晚各服药酒一至二酒盅;或石枣、石豇豆各五钱,泡酒服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③治刀伤:石枣适量,研粉,开水调敷伤处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橄榄核
- 匙叶草
- 广豆根
- 贝母兰
- 肝风草
- 匙叶伽蓝菜
- 褐带环口螺
- 芭蕉头
- 观音茶
- 瓜蒌
- 刺果甘草
- 刺山茶果
- 薄荷
- 薄荷素油
- 甘西鼠尾
- 遍地金
- 狗尾花
- 刺莓果
- 狗牙贝
- 桂木根
- 瓜子金
- 虾须豆
- 甘草
- 化气兰
- 瓜蒌皮
- 孩儿草
- 蝎子草
- 华泽兰
- 狗枣子
- 刺盖草
- 寒莓叶
- 华细辛
- 蚌
- 鳖头
- 藿香
- 桂木干
- 象肉
- 地草果
- 番木瓜
- 狗哇花
- 大马哈鱼
- 和筋草
- 刀豆根
- 芸苔子
- 千金子
- 华罂粟
- 石荠宁
- 寒莓根
- 白毛蛇
- 赤楠根
- 淡秋石
- 合萌根
- 蠵龟筒
- 合欢花
- 黄花独蒜
- 华紫报春花
- 挂金灯
- 寒水石
- 咳喘木
- 山小橘
- 拐棍竹
- 厚皮树皮
- 喉咙草
- 何首乌叶
- 厚叶旋蒴苣苔
- 扶桑叶
- 白花射干
- 华南胡椒
- 化香树叶
- 华南实蕨
- 薄叶黄芩
- 华西小石积
- 西藏花椒
- 九头狮子草
- 单花金丝桃
- 西南水芹
- 黑络丸菌
- 两面青
- 广东耳草
- 长叶丹参
- 回回蒜果
- 广布柳叶菜
- 狗尾草子
- 华东木蓝
- 桂花露
- 广东万年青
- 广防风
- 凤眼草
- 虎杖香蕈
- 润鳞鳞毛蕨
- 阔叶假参
- 干檀香
- 广西莪术
- 白背三七
- 灌木蒲桃
- 黄泡果
- 狗宝
- 狗齿
- 桑椹酒
- 枸橘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