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参内脏
《中华本草》:海参内脏
拼音注音
Hǎi Shēn Nèi Zànɡ
别名
海参肠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刺参科动物刺参、绿刺参、花刺参等的内脏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postichopus japonicus(Selenka)[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]2.Stichopus chloronotus Brandt采收和储藏:将剖出的内脏阴干,蜜封于阴凉干燥处。
原形态
1.刺参,体呈圆柱状,一般长20-40cm,宽3-6cm,背面隆起,具4-6行圆锥形大小不等的肉刺,腹面管足较密,排成不规则的纵带。口在前端,后端为肛门。口偏于腹面,周围具楯状触手20个。口背有一乳突,生殖孔即位于孔突处。皮内的骨片主要为桌形体,幼小个体的桌形体塔部细而高,底盘较大,周缘平滑,老年个体的桌形体塔部变低或消失,只剩下小形的穿孔盘。产卵季节在5月底到7月初。2.绿刺参,体呈四广柱形,一般长达30cm以上,沿身体的边棱,各有两行交互排列的圆锥形肉刺。腹面管足较多,排列成3纵带,中央带较宽。口稍偏于腹面,具触手20个。浅层皮内的骨片,主要是略成方形的桌形体,上方稍向外扩张,顶上有小齿8-12个,最多可达16个;下方底盘小,有穿孔4-8个。深层皮内的骨片为小形的C形体。3.花刺参,体稍呈方柱形,一般长30-40cm,最长可达95cm。背面散生多数圆锥形和排列不规则的肉刺。腹面管足排列成3纵带,喘带较宽。触手20个。皮的内片:第1种为桌形体,基塔部顶端具12个向外扩张的小齿,它的底盘小,略带方形,中央常有4个大孔,周围有4个或4个以上的小孔;底盘较大的桌形体,其周围小孔也较多。第2种骨片是大小不等的C形体。第3种似为数个C形体连接组成的花纹样体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时体色变异很大,多为橄榄绿灰色,并间有灰黄、浅褐及浓绿等色的斑点或斑纹,肉刺末端有的带红色。多栖息于潮间带珊瑚礁旁或岩石下,大形个体多在海水较深处。产卵季节在6月下旬。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海南及雷州半岛、西沙群岛等沿岸浅海。
功能主治
镇惊;和胃;解毒透疹;生肌止血。主癫痫;小儿消化不良;胃及十二指肠溃疡;麻疹;疮疖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每次3-12g;或煎服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火炮草果
- 壶卢子
- 海参
- 海木
- 西洋参
- 豨莶果
- 槐枝
- 海藻石
- 海蛇
- 旱田草
- 海鳗头
- 海鹞鱼肝
- 火炭母
- 海莲果
- 狐肠
- 海红
- 海蜇皮
- 海人草
- 火殃簕
- 锡
- 滑叶跌打
- 河乌
- 象皮
- 化香树
- 海蛤壳
- 灰毛婆婆纳
- 候风藤
- 湖北楤木
- 锈毛络石
- 西南槐树
- 猴骨
- 山荔枝果
- 海决明
- 海蟑螂
- 海门冬
- 海鲶
- 狐心
- 湖北地黄
- 桦褶孔
- 海南粗榧
- 海龙
- 海狸香
- 海马
- 海螺厣
- 火把花
- 海仙人掌
- 回回蒜
- 厚朴
- 狐肝
- 湖北麦冬
- 厚皮香
- 海菜
- 滑石粉
- 回阳生
- 华南鳞盖蕨
- 核桃叶
- 华中瘤足蕨
- 合树菌
- 槐花
- 厚壳树
- 海柏
- 海螺壳
- 猴樟
- 猴樟果
- 核子木
- 草龙
- 西南毛莨
- 臭樟
- 粗茎罗锅底
- 小丁香
- 小黄鼠狼
- 莕菜
- 羊角桃
- 绣球防风
- 旋花苗
- 羊骨
- 小地松
- 小齿锥花
- 川莓
- 小麦
- 秤钩风
- 新疆香堇
- 川白苞芹
- 序梗女贞
- 溪荪
- 新疆藜芦
- 芫花
- 狭果茶藨
- 香菊
- 仙顶梨
- 小球藻
- 牛扁
- 牛筋
- 细叶桉叶
- 胭木
- 圆叶锦葵
- 香胶木根皮
- 牛腰子果
- 夏至草
- 辣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