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茄苳
《中华本草》:红茄苳
拼音注音
Hónɡ Qié Dōnɡ
别名
红树皮、王梨跤
英文名
bark of Mangrove, bark of Fourpetale Mangrove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红树科红茄苳的树皮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hizophora mucronata Poir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剥取树皮,或挖根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大灌木或乔木,树皮褐色,有纵裂皮孔;常有曲膝状的气根下垂入地。单叶交互对生;叶柄粗厚而扁,长2.5-5cm;叶片革质,阔椭圆形至长圆形,长10-16cm,宽5-10cm,先端具钻状短尖,基部阔楔形,全缘;叶脉不明显。总花梗由当年生枝的叶腋内抽出,有花3-7朵排成聚伞花序,总花梗长2.5-4cm,多少下垂;花柄长1-1.3cm,基部有合生的小苞片;花萼4裂,裂片三角状长圆形,上部渐狭,淡黄色;花瓣4,短于花萼,被白色丝状长毛;雄蕊8,4枚着生于花瓣上,另4枚着生于萼片上;子房半下位,上部圆锥形,突出花盘外,2室,花柱2裂。成熟的果实长卵形,下垂,褐色或绿色,长5-7cm,径2.5-3.5cm,具宿存花萼;种子1,于果离母树前发芽,胚轴突出成长棒状,长36-64cm。花期几乎全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滩污泥红树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鞋于台湾。
化学成分
红茄苳叶富含糖、脂类和蛋白质[1]。另外本品还含赤霉素(gibberllins)A3、A5、A9[2],α-amyrin),β-香树脂醇(β-amyrin)羽扇豆醇(lup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7-豆甾烯醇(stigmast-7-en-3β-ol),谷甾醇(sitosterol),白桦脂醇(betulin)[3],25-S-螺甾-5-烯-23β,14α-二醇(25-S-spirost-5-ene-23β,14αdiol)[4]及1D-1-O-甲基-粘肌醇(1D-1-O-methyl-mucoinositol)[5].
功能主治
解毒利咽;清热利湿;凉血止血。主咽喉肿痛;泄泻;痢疾;尿血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6-15g;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耧斗菜
- 乱草
- 楠木
- 红花苗
- 了哥王根
- 扭子菜
- 胡萝卜
- 腊瓣花
- 红花青藤
- 羚羊肉
- 莨菪
- 南烛
- 南牡蒿
- 牛伴木
- 红钉耙藤
- 臂形草
- 甘薯
- 豹骨
- 豹药藤
- 刺石榴
- 鼻涕果
- 六月寒
- 胡豆草
- 红鸡踢香根
- 葛藟根
- 狗核树
- 罗勒子
- 刺蒺藜
- 红豆
- 芦竹沥
- 红麸杨
- 红陈艾
- 菠菜
- 葛仙米
- 罗汉松根皮
- 绿萼梅
- 刺黄柏叶
- 拿虎
- 罗布麻叶
- 刺梨子
- 刺沙蓬
- 狗泡草
- 狗肝菜
- 丽江青木香
- 红菠菜
- 狗毛
- 罗望子叶黄檀
- 乱角莲
- 狗舌草根
- 观音苋
- 红茴香根
- 拟囊果芹
- 芦子
- 狗缨子
- 鳖肉
- 刺南蛇藤
- 贝子
- 南亚新木姜
- 甘草梢
- 叉歧繁缕
- 狗心
- 葛根
- 谷皮树
- 葛藟叶
- 狗尾巴参
- 甘肃棘豆
- 瓜螺
- 葛枣
- 叉分蓼
- 鼻血草
- 管仲
- 胡莲
- 罗汉松
- 蚌泪
- 甘遂
- 绿花独活
- 芦竹笋
- 鳖脂
- 狗牙根
- 蝈蝈
- 苞叶木
- 管南香
- 葛藟
- 红茎黄芩
- 两色鳞毛蕨
- 刺猬皮
- 红豆树
- 胡桃壳
- 芦竹
- 胡荽
- 狗枣猕猴桃
- 罗平蓟
- 胡枝子
- 红轮千里光
- 牛儿藤
- 狗毛草
- 逼血雷
- 蛤蜊粉
- 胡桃叶
- 狗蚁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