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色鳞毛蕨
《中华本草》:两色鳞毛蕨
拼音注音
Liǎnɡ Sè Lín Máo Jué
别名
两色耳蕨
英文名
Bisset Wood Fer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两色鳞毛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yopteris bissetiana(Bak.) C.Chr.[Nephrodium bissetianum Bak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除去叶及杂质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30-50cm。根茎直立,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深棕色、狭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15-25cm,深禾秆色,向上到叶轴和羽轴下面疏生较小的鳞片,鳞片两色,其基部棕色,上部黑色或黑褐色,钻状披针形,基部阔圆形;叶片厚纸质,卵状披形,长15-25cm,宽10-15cm,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,三回羽裂;羽片8-12对,互生,有短柄,三角状披针形,基部的长7-8cm,宽3-5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楔形,二回羽裂;基部羽片的小羽片披针形,基部下侧1片最大,长达3cm,羽裂,其余向上逐渐缩短;裂片狭长圆形,先端钝尖,全缘或波状;侧脉羽状分叉。孢子囊群背生于小脉近先端;囊群盖圆肾形,褐色,边缘较薄,常向上反折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400m的山谷林下或溪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及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四川。
化学成分
根茎含绿三叉蕨素 Bp. PP (margaspidinBP. PP)、绵马酸、白三叉蕨素、黄三叉蕨酸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预防流行性感冒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5-15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茎:有清热解毒的功。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茎黄芩
- 刺猬皮
- 红豆树
- 胡桃壳
- 芦竹
- 胡荽
- 狗枣猕猴桃
- 罗平蓟
- 胡枝子
- 红轮千里光
- 牛儿藤
- 狗毛草
- 逼血雷
- 蛤蜊粉
- 胡桃叶
- 狗蚁草
- 罗汉果叶
- 红花岩松
- 两广瘤足蕨
- 红花木莲
- 罗甸沟瓣
- 狗爪樟皮
- 芦竹箨
- 狗肾
- 狗脊贯众
- 刺黄芩
- 红花岩黄芪
- 胡萝卜叶
- 了哥利
- 蝙蝠葛叶
- 挪挪果
- 胡子七
- 拟进里香
- 出山虎
- 绿结鸡骨
- 荔枝藤
- 红花刺参
- 败酱
- 薄叶卷柏
- 刺血红
- 串铃
- 葛藟果实
- 刺果苏木
- 刺柄莲座蕨
- 辫子草根
- 红绿草
- 骆驼蓬子
- 叶下红
- 狭叶瓦韦
- 小草
- 棕榈子
- 小叶杨
- 小叶爱楠
- 定草根
- 甘松
- 鲈鱼
- 虎肉
- 杏枝
- 石蜡红
- 黑牵牛
- 蜂糖罐
- 饭团藤
- 荷莲豆草
- 四川木蓝
- 杉木根
- 松花
- 飞机草
- 诃子
- 黄茅
- 虾蟆脑
- 龟甲胶
- 柿饼
- 地血香
- 地膜香
- 光里白
- 岗松
- 红毛悬钩子
- 地仙桃
- 黄唇鱼心
- 黄粱米
- 红毛野海棠
- 红毛对筋草
- 红毛叶马蹄香
- 古钩藤
- 红直獐牙菜
- 红筷子冠毛
- 红叶木姜子根
- 红果冬青根
- 蛤壳
- 红叶铁线莲
- 地牯牛
- 伸筋藤
- 粉萆薢
- 鲎壳
- 石荠苎
- 石萝藦
- 石南叶
- 铧尖草
- 沙蓬
- 虾蟆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