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花仔
《*辞典》:黄花仔
拼音注音
Huánɡ Huā Zǎi
别名
吸血草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,索仔草(《实用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闽南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锦葵科植物粘毛黄花稔或心叶黄花稔的叶或根。
原形态
①粘毛黄花稔
多年生草本,茎直立,分枝,被粘毛,揉之有腐败气味,高0.3~1米。叶互生,阔卵状心形,长3厘米,先端渐尖,边缘有钝齿;上部的叶通常呈矩圆形至矩圆状卵形,两面均被粘质星状疏长毛;叶柄长1~4厘米;托叶刚毛状。花腋生,单生建成对,或数朵聚生于腋生的短小枝上,成一具叶的假总状花序;花柄纤弱,近中部有节;萼绿色,5裂,被疏长毛;花冠黄色,径约1厘米,上部分离,下部连合与雄蕊管合生;雄蕊多数;心皮5枚,长约2.5毫米,平滑,无网纹,亦无芒。花期冬季。
生于路旁。分布我国南部。
②心叶黄花稔
形态与上种相似,主要不同者,本种为亚灌木状草本,揉之无腐气,密被茸毛并混生扩展的长毛;叶卵形,基部心形,两面密被星状柔毛;心皮有皱纹,顶有2长芒,突出于萼外,有倒毛。
分布我国南部。
化学成分
心叶黄花稔全草含麻黄碱,种子中含量最多,比根、茎、叶高出4倍。
药理作用
心叶黄花稔种子的作用参见"麻黄"条。花、果有中度的杀灭昆虫的作用,而种子则无。
性味
《实用中草药》:"性平,味甘微辛。"
功能主治
《实用中草药》:"活血行气,清热解毒。治肝炎,痢疾,腰肌劳损,乏力,脓疡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根1~2两。外用:鲜叶捣敷。
复方
①治坐马痈:鲜吸血草叶适量,活蜗牛带壳六至七个。共捣烂敷患处,日换一、二次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②治脓肿不易出脓作痛:鲜吸血草叶适量,洗净,捣烂敷。如疮较大者,可加三黄末或叶下红和捣涂患处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花地锦苗
- 沙松果
- 功劳根
- 光叶地不容
- 沙斑鸡
- 黄茄花根
- 石上柏
- 黄荆叶
- 风叶藤
- 黄颔蛇
- 石胆草
- 山大刀根
- 石茶
- 石上铁角蕨
- 黑壳楠
- 石菖蒲花
- 石萝藤
- 黑阳参
- 功劳子
- 黄练芽
- 黄花菜
- 黄花蒿子
- 黄瓜根
- 光板猫叶草
- 刚毛香茶菜
- 石笔海胆
- 滇南寄生
- 山乌珠叶
- 蜘蛛七
- 豆列当
- 珍珠伞
- 柚树寄生
- 见血封口
- 束花石斛
- 菊花黄连
- 麦麸草
- 龟胆汁
- 蝮蛇皮
- 黄草花
- 肥皂荚
- 黄花忍冬
- 岗松根
- 蜂蜜
- 黑根药
- 黑骨蕨
- 黄药子
- 麻母
- 异株百里香
- 翡翠
- 石莼
- 麋骨
- 商陆叶
- 乌泡刺
- 飞燕草
- 华南铁角蕨
- 石米
- 过山消根
- 黄芽白菜
- 四孢蘑菇
- 石榴根皮
- 沙茴香
- 甜茶藤
- 山壳骨
- 高山栲
- 糖荠
- 鹿角
- 肺形草
- 鳢鱼胆
- 鹿筋
- 水蛭
- 商陆
- 石血
- 田螺壳
- 秃叶红豆树
- 黄荆枝
- 黄疸树
- 棠梨枝叶
- 黎豆
- 黄羊肉
- 高原点地梅
- 古山龙
- 风车儿
- 黄竹参
- 贯众叶溪边蕨
- 光明盐
- 刚毛尖子木
- 腐卑
- 黄藁本
- 山五味子根
- 疏松卷柏
- 黄花香
- 黄芦木
- 中华剑蕨
- 粉霜
- 山吴萸
- 黑节草
- 骨碎补
- 吊兰
- 地柏树
- 地耳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