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羊肉
《中华本草》:黄羊肉
拼音注音
Huánɡ Yánɡ Ròu
英文名
Mongolian gazelle
出处
出自《饮膳正要》。1.《饮膳正要》:黄羊,种类数等,成群至于干数。白黄羊生于野草内;黑尾黄羊生于沙漠中,能走善卧,行走不成群,其脑不可食。髓骨可食,能补益人,煮汤无味。2.《纲目》:黄羊,出关西及桂林诸处。有四种,状与羊同,但低小细肋,腹下带黄色,角似羊,喜卧沙地,生沙漠,能走善卧。独居而尾黑者,名黑尾黄羊;生野草内,成群至数十者,名曰黄羊;生临洮诸处,甚大而尾似獐鹿者,名洮羊,其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牛科动物黄羊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
原形态
黄羊,中等大小偶蹄动物。成兽体长超过1.1m,体重可达30kg左右。鼻面较宽, 耳较短,颈细长,颊无面纹。雄羊角一对,角短较直。除角尖外,均有明显的环棱,角尖向内弯。角因个体差异而有变化。雌羊无角,但相当于角的部位有明显突起。四肢较细,后肢略长于前肥。臀部有白斑。尾短,长仅8-10cm。其冬毛厚而色浅,全身为浅红棕色,杂有白色长毛伸出;腹毛白色,臀部白斑极为显着。夏毛浅棕黄色,吻鼻部略带棕色,尾亦棕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草原丘陵和半荒地带。具集群性,奔跑甚速。以禾本科植物及豆科牧草为主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肺;肾经
功能主治
补中益气。主脾胃虚寒;虚劳赢瘦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。
各家论述
《饮膳正要》:补中益气,治劳伤,虚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黄羊肉
拼音注音
Huánɡ Yánɡ Ròu
出处
《饮膳正要》
来源
为牛科动物黄羊的肉。
原形态
黄羊(《饮膳正要》),又名:羳羊(《尔雅》),茧耳羊(《纲目》),蒙古瞪羚、蒙古原羚。
体形纤瘦,大小中等。体长1.1~1.3米,尾长8~10厘米;体重30公斤左右。四肢细,蹄窄。有眶下腺和腕腺,鼠蹊腺发达。雄兽有角,角短而直,先平行,然后略向后弯并逐渐分开,角上有等距的椭圆形环脊,角尖端平滑,无纹节。夏毛浅棕黄色,四肢内侧白色。尾棕色,比背部深。冬毛较淡,略带浅红棕色,且有白色长毛伸出。臀部具显着白斑。腰部毛色呈灰白,略带粉红色调。
生境分布
栖于草原和半荒漠地区。好群栖,常敷十成群,有随季节而迁移的现象。奔跑迅速。分布内蒙古、甘肃、吉林、河北等地。
性味
《饮膳正要》:"味甘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饮膳正要》:"补中益气,治劳伤,虚寒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高原点地梅
- 古山龙
- 风车儿
- 黄竹参
- 贯众叶溪边蕨
- 光明盐
- 刚毛尖子木
- 腐卑
- 黄藁本
- 山五味子根
- 疏松卷柏
- 黄花香
- 黄芦木
- 中华剑蕨
- 粉霜
- 山吴萸
- 黑节草
- 骨碎补
- 吊兰
- 地柏树
- 地耳草
- 地梭罗
- 地麻黄
- 地菍果
- 堵喇
- 地磨薯
- 地龙
- 地苏木
- 地钱
- 地绵绵
- 多枝婆婆纳
- 地胆草
- 地杨梅
- 吊灯花叶
- 吊干麻
- 地胆
- 地桃花
- 地黄连
- 地沙
- 地锦草
- 地棠花
- 地梢瓜
- 地枫皮
- 地锦
- 地乌
- 地椒
- 地梅子
- 地肤子
- 多头苦荬
- 马蹄草
- 盐肤木根皮
- 玉屑
- 马瓞儿
- 密花树
- 七鳃鳗
- 奇林翠雀
- 马桑寄生
- 蒙古马兰
- 山药藤
- 盐肤木
- 白刺
- 止痢蒿
- 闽粤千里光
- 山香草
- 蜜蜡
- 燕子尾
- 人参子
- 竹叶椒根
- 金合欢
- 千斤拔
- 瓮菜癀
- 马蹄根
- 鯆鱼
- 芒刺复叶耳蕨
- 乌蛇皮
- 烟筒花
- 苦竹叶
- 土附
- 碗蕨
- 白屈菜根
- 庵闾子
- 梧桐白皮
- 武靴藤
- 天荞麦根
- 绛梨木
- 接骨丹
- 山蜘蛛
- 水稻清乳汁
- 茅香根
- 三叶枫
- 丝瓜蒂
- 三面刀
- 马勃
- 三消草
- 蘑菇
- 山韭菜
- 薯莨
- 舒戛千里光
- 鹿角菜
- 湖北贝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