獾肉
《中华本草》:獾肉
拼音注音
Huān Ròu
别名
狗獾、獾、天狗、山獭、山狗
英文名
Badger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。《纲目》:瑞,猪獾也,獾,狗獾也,二种相似而略殊。狗獾似小狗而肥,尖椽,矮足,短尾,深毛,褐色,皮可为裘须,亦食虫蚁瓜果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鼬科动物狗獾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eles meles Linnaeus采收和储藏:冬季捕捉,捕杀后,剥皮,剖腹除去内脏,剔骨取肉。
原形态
狗獾,属鼬类中较大种,体长45-55cm,重10-12kg。体肥大颈部粗短。鼻端尖,鼻垫与上唇间被毛。耳短眼小,四肝粗短,前后足趾具利爪,尾较短。头部毛短,有3条白色纵纹,在其中隔以两条黑棕色纹。耳背黑棕色,耳缘白色。下颌、喉部黑棕色。体背有长而粗的针毛,整个背部颜色为黑棕色与白色混杂;体侧白色毛居多;腹面、四肢黑棕色,爪棕黑色。尾端为黄白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森林、山坡的灌丛、田野及湖泊、河流旁边。洞居,昼伏夜出, 杂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青海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味甘;酸;性平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补中益气;祛风除湿;杀虫。主小儿疳瘦;风湿性关节炎;腰腿痛;蛔虫症;酒渣鼻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图经》:治小儿瘠瘦,吵之杀蛔虫。2. 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补中益气,宜人。3.《纲目》:功与揣同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獾肉
拼音注音
Huān Ròu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鼬科动物狗獾的肉。冬季捕捉,可用猎犬、烟熏、枪杀等法。
原形态
狗獾(汪颖《食物本草》),又名:獾(《本草图经》),天狗(《纲目》),山獭、山狗(《东医宝鉴》)。
休较肥大,身长45~55厘米,尾长11~13厘米。体重10~12公斤,吻长,鼻端尖,鼻垫与上唇间被毛。耳短,眼小。颈短粗。四肢粗壮,均具强有力的棕黑色爪,背毛粗而长,毛基白色,中间黑棕色,尖端白色,故背部呈黑棕色而搀杂白色。体侧白色较显。头部有3条白色纹,两颊自口角到头后各具1条,中央1条自鼻尖达头顶,其间夹有两条黑棕色宽带。耳背面及后缘黑棕色,上缘白色。下颏到腹部及四肢均为棕黑色。尾大部呈黄白色。
栖于山麓、灌丛、荒野及湖边、溪边。爪强,掘洞而居,黄昏或夜间活动,性较凶猛。
生境分布
分布几遍及全国各地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酸,平,无毒。"
归经
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太阴经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图经》:"治小儿疳瘦,啖之杀蛔虫。"
②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"补中益气,宜人。"
③《纲目》:"功与貒同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兔耳草
- 李根皮
- 栎叶槲蕨
- 槲实仁
- 河套大黄
- 兔耳风
- 勒鱼
- 灰锤
- 李
- 兰草
- 土瓜狼毒
- 厚叶牛耳草
- 海螺
- 冷饭果叶
- 豨莶根
- 海南地不容
- 凉粉草
- 林背子
- 勒管草
- 海底柏
- 血参
- 猴骨
- 冷毒草
- 林荫千里光
- 卵叶橐吾
- 柳杉
- 柳枝
- 凌霄花
- 柳兰叶风毛菊
- 冷水丹
- 李子
- 柳叶鬼针草
- 栗柄金粉蕨
- 凉薯
- 海虾壳
- 冷蕨子草
- 六轴子
- 冷饭果
- 柳叶亚菊蒿
- 岭南铁角蕨
- 拦路虎
- 柳叶
- 柳叶绣球菊
- 栗毛球
- 兰香草
- 冷杉果
- 李根
- 吕宋果
- 六股筋
- 凉喉茶
- 律草
- 凌霄
- 林问荆
- 柳根
- 栾华
- 兰石草
- 柳叶卫矛
- 栗树根
- 栗花
- 柳絮
- 兰竹参
- 柳穿鱼
- 栗
- 栗树皮
- 李树胶
- 柳屑
- 兰花石参
- 吕宋楸毛
- 岭南花椒根
- 李树叶
- 兰花
- 兰花双叶草
- 兰花叶
- 兰花根
- 冷水花
- 柃木
- 柳叶菜根
- 柳叶见血飞
- 栗叶
- 列当
- 兰花参
- 六棱菊
- 岭南杜鹃
- 栗壳
- 卵叶贝母兰
- 兰屿肉豆蔻
- 兰石草果
- 凉伞盖珍珠
- 刘寄奴
- 凉山虫草
- 卤地菊
- 廊茵
- 唐古特马尿泡
- 土圞儿
- 六道木
- 海韭菜
- 海杧果
- 狐四足
- 凉三七
- 海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