葫芦七
《*辞典》:葫芦七
拼音注音
Hú Lu Qī
别名
大救驾、荷叶七(《陕西中草药》),山紫菀(《山西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肾叶橐吾的根及根茎。夏、秋采挖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米左右。根茎短粗,具多数细长须根。茎直立,有纵纹。基生叶肾形,长10~20厘米,宽11~25厘米,边缘有细锯齿,基部深心形,具长柄;茎生叶小形,叶柄部膨大,抱茎。头状花序长约2厘米,排列成总状,总梗下有卵形带齿的苞叶一片;舌状花黄色。瘦果细长,具长冠毛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草地稍潮湿处。分布东北及内蒙古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等地。
形状
干燥根多扭曲成团状,根茎块状,上端有叶基的纤维残存,下方丛生多数细根。根长10~15厘米,径约2毫米左右,外表灰黄棕色。质脆,断面黄白色。有特殊香气,味辣。
产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。
化学成分
肾叶橐吾根含异戊烯酸呋喃橐吾酮。地上部分含橐吾烯酮、橐吾环氧素、橐吾环氧醇、橐吾环氧醇乙酸南。齿叶橐吾含延胡索酸、山岗橐吾碱、橐吾碱、齿叶橐吾碱。
性味
甘辛,温。
功能主治
理气活血,止痛,止咳祛痰。治跌打损伤,劳伤,腰腿痛,咳嗽气喘,百日咳,肺痈咯血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;或研末冲服。
注意
忌浆水;阴虚、肺热干咳者慎用。
复方
①治腰腿痛:葫芦七二两,研粉,每次二钱,每日二次,凉开水冲服。
②治劳伤:葫芦七、小救驾各一钱,红三七、四块瓦、红毛七各二钱。水煎服,黄酒为引。(性味以下出《陕西中草药》)
备注
同属植物齿叶橐吾的根亦同等入药。
以上两种在少数地区作紫菀入药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花苜蓿
- 花锚
- 黄泡子
- 虎尾兰根
- 黑山蔗
- 粉苞苣
- 花酸苔
- 花松萝
- 双肾子
- 水蔗草
- 双肾藤
- 石彭子
- 黑升麻
- 釜脐墨
- 虎牙
- 黑花韭
- 黑葡萄液汁
- 黄蜀葵茎
- 水韩信草
- 虎尾轮
- 金橘
- 山珊瑚
- 异叶鳞始蕨
- 防风
- 四川山矾
- 南苜蓿
- 水麻
- 高山羊不吃
- 风藤草根
- 水蜈蚣
- 过山消
- 黄栎
- 谷芽
- 黄皮血藤
- 省沽油根
- 黄龙须
- 吊罗果
- 水蛇
- 葫芦茶
- 香椿
- 荠菜花
- 黄唇鱼鳞
- 刚毛尖子木
- 黄木耳
- 勾儿茶
- 黄花山柰
- 麻口皮子药
- 山郎木叶
- 虎耳兰
- 还阳参
- 虎头兰
- 高梁泡叶
- 黑海参
- 龟版
- 花南星
- 钩藤根
- 石梓
- 风箱树根
- 黑果小檗
- 紫玉盘
- 石螃蟹
- 黄藤叶
- 山刺柏
- 鹿药
- 痰药
- 江南玄胡
- 龙胆
- 黄芩子
- 割舌罗
- 钩凝菜
- 单花芥
- 铁海棠花
- 杜鹃花
- 山野扁豆
- 撒发
- 白头翁花
- 多穗蓼
- 马桑叶
- 山苏木
- 脉果漆
- 九牛力
- 大花素馨花
- 九里根
- 蚂蚁花根
- 吊竹梅
- 地皮消
- 明胶
- 地黄实
- 多穗石柯叶
- 多脉鹅耳枥
- 多穗石柯茎
- 密花角蒿
- 地石榴花
- 地毡草
- 地红子根
- 地刷子
- 蚂蚁上树
- 冥楂
- 单花鸢尾
- 多叶花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