荠菜花
《中华本草》:荠菜花
拼音注音
Jì Cài Huā
别名
荠花、地米花。
英文名
Flower of Shepherdspurse
出处
出自《履巉岩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Capsellae bursa-pastoris(L.)Medic.的花序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psellae bursapastoris (L.)Medic.采收和储藏:4-5月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荠菜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,高20-50cm。茎直立,有分枝,稍有分枝毛或单毛。基生叶丛生,呈莲座状,具长叶柄,达5-40mm;叶片大头羽状分裂,长可达12cm,宽可达2.5cm,顶生裂片较大,卵形至长卵形,长5-30mm,侧生者宽2-20mm,裂片3-8对,较小,狭长,呈圆形至卵形,先端渐尖,浅裂或具有不规则粗锯齿;茎生叶狭被外形,长1-2cm,宽2-15mm,基部箭形抱茎,边缘有缺刻或锯齿,两面有细毛或无毛。总状花序项生或腋生,果期延长达20cm;萼片长圆形;花瓣白色,匙形或卵形,长2-3mm,有短爪。短均果倒卵状三角形或倒心状三角形,长5-8mm,宽4-7mm,扁平,无毛,先端稍凹,裂瓣具网脉,花柱长约0.5mm。种子2行,呈椭圆形,浅褐色。花、果期4-6月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或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总状花序轴较细,鲜品绿色,干品黄绿色;小花梗纤细,易断;花小,直径约2.5mm,花瓣4片,白色或淡黄棕色;花序轴下部常有小倒三角形的角果,绿色或黄绿色,长5-8mm,宽4-6mm。气微清香,味淡。
性味
甘;凉
归经
大肠经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;清热利湿。主痢疾;崩漏;尿血;叶血;咯血;衄血;小儿乳积;赤白带下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研末。
复方
治崩漏:鲜荠菜花一两,煎水服;或配丹参二钱,当归四钱,煎水服,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各家论述
1.《日华子本草》:阴干,研末,枣汤日服二钱,治久痢。2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能消小儿乳积;烧灰治红白痢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荠菜花
拼音注音
Jì Cài Huā
别名
地米花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。
出处
《履巉岩本草》
来源
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的花序。
性味
《履巉岩本草》:"性暖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痢疾,崩漏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阴干,研末,枣汤日服二钱,治久痢。"
②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能消小儿乳积;烧灰治红白痢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研末。
复方
治崩漏:鲜荠菜花一两,煎水服;或配丹参二钱,当归四钱,煎水服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唇鱼鳞
- 刚毛尖子木
- 黄木耳
- 勾儿茶
- 黄花山柰
- 麻口皮子药
- 山郎木叶
- 虎耳兰
- 还阳参
- 虎头兰
- 高梁泡叶
- 黑海参
- 龟版
- 花南星
- 钩藤根
- 石梓
- 风箱树根
- 黑果小檗
- 紫玉盘
- 石螃蟹
- 黄藤叶
- 山刺柏
- 鹿药
- 痰药
- 江南玄胡
- 龙胆
- 黄芩子
- 割舌罗
- 钩凝菜
- 单花芥
- 铁海棠花
- 杜鹃花
- 山野扁豆
- 撒发
- 白头翁花
- 多穗蓼
- 马桑叶
- 山苏木
- 脉果漆
- 九牛力
- 大花素馨花
- 九里根
- 蚂蚁花根
- 吊竹梅
- 地皮消
- 明胶
- 地黄实
- 多穗石柯叶
- 多脉鹅耳枥
- 多穗石柯茎
- 密花角蒿
- 地石榴花
- 地毡草
- 地红子根
- 地刷子
- 蚂蚁上树
- 冥楂
- 单花鸢尾
- 多叶花椒
- 慕荷
- 地红子
- 白兰花叶
- 点腺过路黄
- 杜茎山
- 芒萁骨根
- 马骨
- 五指毛桃根
- 多斑紫金牛
- 麦斛
- 蒲葵根
- 地黄瓜
- 对叶豆
- 白细辛
- 吊山桃
- 地蜂子
- 多刺绿绒蒿
- 九莲灯
- 独脚乌桕
- 煅石膏
- 大葫芦
- 山苍子叶
- 白石英
- 假木豆
- 地打果树皮
- 马牙贯众
- 倒卵叶五加
- 山银柴胡
- 瑞连草
- 蒲公英
- 山黄瓜
- 淡竹叶
- 铁篱笆
- 大风子油
- 九仙草
- 盘石龟
- 山藤藤果
- 多穗石柯根
- 天香炉
- 倒生莲
- 独叶山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