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挂骨草
《中华本草》:鸡挂骨草
拼音注音
Jī Guà Gǔ Cǎo
别名
鸡排骨草,野靛
英文名
Herb of Glabrous Pogostemon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刺蕊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gostemon glaber Benth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草本植物,高0.5-2m。茎直立,四棱形,幼时被柔毛,后变无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3-7cm,被疏柔毛;叶片卵圆形,长6-13cm,宽3-9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近圆形,边缘具重锯齿,两面被柔毛。轮伞花序多花,组成连续或稍间断的假穗状花序,顶生或腑生,长3-20cm;小苞片卵圆形,长约为1.5mm,略被毛;花萼卵状筒形,长约3mm,外面柔毛,萼齿5,三角形,等长,约为萼筒1/3长;花冠白色或淡红色,长约5mm,上唇3裂,外面被短毛,下唇全缘,无毛;雄蕊4,外伸,伸出部分与花冠头2深裂;花盘杯状。小坚果圆形,稍压扁状。花期11-翌扯3月,果期12-翌年3、4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-2700m的山坡、路旁、荒地、山谷或林中等阴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醅、南部及东南部。
药理作用
本品1%-2%节馏油滴鼻给药,对小鼠感染流感病毒FM1有较明显的保护作用,而0.5%时保护效果较差,0.2%以下时小鼠无保护作用,口服和皮下注射给药无效。以本植物油为上制成的药膏,对人群预防感冒也有较好的保护作用[1]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凉血止血;化湿和中。主肺结核;咳血;吐血;急性胃肠炎;小儿疳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鸡挂骨草
拼音注音
Jī Guà Gǔ Cǎo
出处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唇形科植物刺蕊草的全草。夏、秋采集,晒干。
原形态
直立草本,基部木质化。茎方形,绿色或淡红色,节膨大。叶对生;有柄;卵圆形,边缘有锯齿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或浅心形。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;花轮多数,密集,花白色;萼齿5;花冠2唇形,4裂;雄蕊4,突出,花丝有毛;雌蕊1,花柱2裂。小坚果,椭圆形,腹面有棱平滑,长约1.5~2毫米,棕黄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路旁、荒地或山坡林下潮湿处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。治肺结核咳血,吐血,急性胃肠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鸡骨常山
- 金爪儿
- 酸模叶橐吾
- 紫麻
- 碎米蕨
- 三分三
- 三台红花
- 苏铁蕨
- 肾经草
- 虱婆草
- 粟糠
- 紫革耳
- 砂茴香
- 穗花杉叶
- 三出叶委陵菜
- 算盘子根
- 碎米柴
- 三十六荡
- 肾萼金腰
- 三分丹
- 蛇不见
- 三加皮
- 装饰卷柏
- 石霜
- 神仙掌花
- 算盘子叶
- 穗花杉种子
- 莎草蕨
- 苏土藁本
- 干地黄
- 碎骨仔树
- 粟奴
- 莎木面
- 黍茎
- 鸡树条
- 鸡尾木
- 鸡爪花
- 酸浆
- 鸡蛋七叶
- 二歧根莲花根
- 皂荚叶
- 董棕粉
- 云南金莲花
- 姜石
- 竹蠹虫蛀末
- 鲨鱼翅
- 酸模叶
- 鼠李根
- 鸡(土从)
- 金刚藤
- 皱叶变豆菜
- 麻羊藤
- 竹鼠子油
- 水锦树
- 短体鳗
- 金瓜核
- 鲛鱼皮
- 金丝草
- 蕨麻
- 一包花
- 峨山草乌
- 一箭球
- 菊花
- 鹰眼睛
- 菊苣根
- 尖刀苦马菜
- 芨芨草花
- 马甲子叶
- 金樱花
- 鸭皂树皮
- 露水草
- 竹精
- 金樱叶
- 粘毛黄花稔
- 鸭儿芹果
- 一味药根
- 矮柳穿鱼
- 紫青藤根
- 云南野当归
- 苎花
- 碱地马蔺
- 酒饼婆
- 青叶丹
- 酥油
- 雀
- 峨眉石凤丹
- 金榭榴
- 鸡冠花
- 蔗鸡
- 鸭嘴花
- 青钱柳叶
- 峨三七
- 鸡蛋七
- 堇叶山梅花
- 酸梅簕
- 粘人花根
- 金狗脊黄毛
- 皂角菌
- 醉马草
- 竹节人参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