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龙草
《中华本草》:吉龙草
拼音注音
Jí Lónɡ Cǎo
别名
暹罗香菜
英文名
all-grass of Fragrant Elsholtzia
出处
始载于《云南经济植物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吉龙草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sholtzia communis (Coll.et Hemsl).Diels[Dysophylla communis Coll.et Hemsl.]采收和储藏:多用鲜品,随用随采,或秋季采收,阴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50-80cm,全株有浓烈的柠檬醛香气。茎基部木质化,四棱形,具膨大的节,被白色短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2-5mm,被柔毛;叶片卵状长圆形,长2-3cm,宽8-13mm,顶端钝,基部宽楔形,边缘具浅锯齿,两面被柔毛,下面有腺点。轮伞花序多花密集3.5mm,被疏柔毛;花萼管状,外面被绵状长柔毛,萼齿5,偏向一侧;花冠唇形,长3mm,外面有柔毛及腺点,上唇先端微缺,具缘毛,下唇3裂,中裂片短而宽,侧裂片小;雄蕊4,前对较长,均伸出,花丝无毛,花药2室;子房4裂,花柱伸出,柱头2裂。小坚果长圆形,长约0.7mm,具棕色毛。花期9-10月,果期10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1000m宅旁或阳坡次生林边,少见野生,多为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南部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多分枝,长约60cm,小枝紫红色,密被弯卷白色短柔毛,质脆。叶多卷曲皱缩,展平后呈卵形或长圆形,先端钝,基部的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具锯齿,上面被白色柔毛,下面短柔毛及淡黄细小腺点;叶柄长2-5mm,被短白柔毛。茎、叶揉之有柠檬午气,味辛凉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挥发油0.8%,其组分的相对含量为:牻牛儿醛(geranial)40.85%,橙花醛(neral)29.56%,牻牛儿醇(geraniol)5.27%,橙花醇(nerol)3.78%,牻牛儿醇(geraniol)5.27%,橙花醇(nerol)3.78%,顺式-丁香烯(cis-caryophyllene)3.26%,芳樟醇(linalool)1.06%,丁香烯氧化物(caryophyllene oxide)1.1%,6-甲基-5-庚烯-2-酮(6-methyl-5-heptene-2-ong)0.68%,香薷酮(elsholtziaketone)0.61%,苯甲醛(benzaldehyle)0.42%,甲基丁香油酚(methyl eugenol)0。25%,1,8-桉叶素(1,8-cineole)0.16%,葎草烯(humulene)4.00%,百里香酚(thymol)0.55%等[1]。
性味
味辛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;解表;消食。主伤风感冒;高热;抽搐;消化不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鲜品捣汁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清热、解毒、解表的功能。用于感冒,头痛,发热,消化不良。民间用幼嫩茎叶作佐料,清香可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巴子
- 食盐
- 枳椇木皮
- 窄叶大戟
- 竹叶蕉
- 昆明山海棠
- 中华补血草
- 峨山雪莲花
- 光叶海桐叶
- 竹叶
- 蜀五加
- 叫姑姑
- 橘叶
- 吉笼草
- 迎春花
- 酒瓶花
- 枣树皮
- 红须须
- 皱叶南蛇藤
- 珠芽半支
- 轻粉
- 石上藕
- 钻秆虫
- 铅粉
- 姜三七
- 艾实
- 多花野牡丹
- 玉龙鞭
- 青龙藤
- 苎麻叶
- 紫青藤
- 醉针茅
- 榆荚仁
- 鳝鱼皮
- 竹叶马豆
- 豆瓣绿
- 蜀漆
- 椰子瓤
- 珠兰
- 野花椒根
- 岳桦
- 指甲花叶
- 一支箭
- 柠条籽
- 鸡爪簕
- 蜈蚣藤
- 重叶莲
- 玉蜀黍根
- 昂天莲
- 霜红藤
- 碱花
- 金橘核
- 竹柏
- 三角咪
- 三花枪刀药
- 伤寒头
- 朱砂莲
- 三叶金锦香
- 铁棒锤
- 尖苞柊叶根
- 柘木
- 鸡冠参
- 通脱木花上粉
- 中南星
- 枣槟榔
- 掌羽凤尾蕨
- 斩龙剑
- 总序绿绒蒿
- 帚菌
- 柘木白皮
- 碗花草
- 鸡腿蘑
- 野升麻
- 马铃薯
- 猫脚印
- 牛毛七
- 苦芺
- 珍珠梅
- 云南莲座蕨
- 羊吊钟
- 苦檀子
- 油棕根
- 月桂叶
- 碗花草根
- 都拉
- 硬枝黑锁梅
- 野毛金莲
- 油茶根皮
- 鹰不扑
- 野海椒
- 三股筋
- 三头灯心草
- 书带蕨
- 三叶铜钱草
- 丝线吊芙蓉
- 三爪龙
- 肾炎草
- 丝瓜
- 神香草
- 上石田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