痢止蒿
《中华本草》:痢止蒿
拼音注音
Lì Zhǐ Hāo
别名
白龙须、止痢草、无名草、散瘀草、散血草、止痢蒿、痢止草
英文名
Herb of Forrest Bugle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痢止蒿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juga forrestii Diels[A. mairer Levl.]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6-30cm。极茎膨大。茎直立或具匍匐茎,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或长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8mm或几无;叶片披针形至卵形或披针状长圆形,长4-8cm,宽1.8-3.5cm,先端钝或圆形,基部楔形,下延,两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或长柔毛,边缘具波状锯齿或圆齿。穗状聚伞花序顶生,由轮伞花序组成;苞叶叶状,向上渐小,无柄,下面暗紫色,具缘毛。花萼漏斗状,内面无毛,具10脉,萼齿5,长为花萼之半,紫色;花冠淡紫色,紫蓝色或蓝色,筒状近基部具斜向毛环,冠檐二唇形,上唇短,下唇宽大,伸长,3裂,中裂片狭倒心形,有深紫条纹,侧裂片线状长圆形;雄蕊4,二强,花丝无毛;花柱超出雄蕊,先端2裂;花盘环状,子房4裂。小坚果三棱形,背部具网状皱纹,果脐占腹面的2/3以上。花期4-8月,果期5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700-4000m的开阔路旁、溪边告示潮湿草地或矮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松香烷类,甾醇类,黄酮类及其他成分。松香烷类有止痢蒿素(ajuforrestin)A、B[1,2];甾醇类有艋骨草内酯(ajugalactone),杯苋甾酮(cyasterone),蜕皮甾酮(ecdys-teron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及胡萝卜甙(daucosterol)[3];黄酮类有芹菜素(apigenin),买麻藤素(gnetifolin)B及刺槐素(aca-cetin)[1]等。[br]此外,还含8-O-乙酰基哈密瓜帕甙(8-O-acetylharpagide)及正三十一烷(n-hentriacontane)等[3]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素;利水通淋;散瘀止痛;驱虫。主肺热咳嗽;咽喉肿痛;痢疾;黄疸;热淋;水肿;乳腺炎;脉管炎;痈疮疖肿;跌打损伤;外伤出血;蛔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痢止蒿
拼音注音
Lì Zhǐ Hāo
别名
止痢蒿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唇形科植物痢止蒿的全草。夏季采收,洗净,阴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0~40厘米。匐枝横走,节上生有纤细的须根。茎四棱形,带红色。单叶对生;卵圆形至卵状长圆形,长3~8厘米,宽1.5~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粗大锯齿;叶柄长0.5~1.5厘米。轮伞花序;苞片叶状:花萼漏斗状,齿5;花冠唇形,紫蓝色,上唇小,先端微凹,下唇延伸,3裂。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草丛及田边阴湿处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西藏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止痢,驱虫。治痢疾,乳腺炎,蛔虫症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狼毒
- 椋子木
- 落叶梅
- 蕗蕨
- 小花五味子藤
- 类梧桐
- 鲤鱼脑
- 石油菜
- 白梅花
- 滇南冠唇花
- 沙叶铁线莲
- 独脚乌桕叶
- 树地瓜
- 楤叶悬钩子
- 榜嘎
- 杜鹃花根
- 松笔头
- 沙塘木
- 水马桑枝叶
- 波斯菊
- 白石榴根
- 树头发
- 斑鸠占叶
- 黄颡鱼涎
- 师实
- 滇绣球
- 白乳菇
- 白线蛇
- 山豆花
- 滇南鸟足兰
- 水蓼根
- 水飞蓟
- 黄脚鸡
- 贵州花椒
- 山一笼鸡
- 杜仲藤叶
- 斑鸠木
- 石上莲
- 白石花
- 睡菜根
- 黄莲花
- 椴树根
- 独叶岩珠
- 标杆花
- 松下兰
- 省藤
- 杜仲藤
- 水金凤茎叶
- 水虾子草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白猪栗
- 水虱草
- 松树梢
- 斑竹根
- 滇榧子
- 黑乳菇
- 滇海水仙花
- 石岩鸡
- 石上开花
- 石腊红
- 杜仲叶
- 松根
- 光叶闭鞘姜
- 白花铁线莲
- 水龙骨
- 水葫芦七
- 石灰华
- 黄花补血草
- 黑龙丝
- 波罗蜜树液
- 柿叶
- 黑种草
- 黑风散
- 黄蜀葵花
- 波罗蜜
- 山鸢尾花
- 石豇豆
- 松子仁
- 阿月浑子
- 鹊
- 粉绿藤
- 水毛花根
- 水麻根
- 苦茶叶
- 贯众
- 鸭脚黄边
- 多花筋骨草
- 石花
- 菊花暗消
- 山梅花根皮
- 金环蛇
- 豆豉草
- 筋骨散
- 四方盒子草
- 鸭脚木叶
- 光叶山黄麻
- 鸡腿堇菜
- 石串莲
- 蕹菜
- 雉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