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花
《中华本草》:芦花
拼音注音
Lú Huā
别名
葭花、芦蓬蕽、蓬蕽、蓬茸、水芦花
英文名
Reed flower
出处
出自《唐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ragmites communis Trin.[P.australis(Cav.)Trin.]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芦苇,多年生高大草本,高1-3m。地下茎粗壮,横走,节间中空,节上有芽。茎直立,中空。叶2列,互生;叶鞘圆筒状,叶舌有毛;叶片扁平,长15-45cm,宽1-3.5cm,边缘粗糙。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,顶生,长20-40cm,微下垂,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;小穗通常有4-7花,长10-16cm;第1花通常为雄花,颖片披针形,不等长,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;外稃长于内稃,光滑开展;两性花,雄蕊3,雌蕊1,花柱2,柱头羽状。颖果椭圆形,与内稃分离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河流、池沼岸边浅水中。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完整者为穗状花序组成的圆锥花序,长20-30cm。下部梗腋间具白柔毛,灰棕色至紫色。小穗长15-20mm,有小花4-7朵,第1花通常为雄花,其他为两性花;颖片线形,展平后披针形,不等长,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或更短;外稃具白色柔毛。质轻。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花含戊聚糖(pentosan),纤维素(cellulose)和木质素(lignin)。
性味
甘;寒
功能主治
止泻;止血;解毒。主吐泻;衄血;血崩;外伤出血;鱼蟹中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烧存性研末吹鼻。
各家论述
1.《唐本草》:水煮浓汁服,主霍乱。2.《本草图经》:煮浓汁服,主鱼蟹中毒。3.《本草纲目》:烧灰吹鼻,止衄血,亦入崩中药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芦花
拼音注音
Lú Huā
别名
葭花(《尔雅》),芦蓬茸(《小品方》),蓬茨(《唐本草》),蓬茸(《本草图经》)。
出处
《唐本草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。秋后采取。
化学成分
含木质素18%,戊聚糖24.9~25.6%和纤维素26.8~31.1%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止血解毒。治彝衄,血崩,上吐下泻。
①《唐本草》:"水煮浓汁服,主霍乱。"
②《本草图经》:"煮浓汁服,主鱼蟹中毒。"
③《纲目》:"烧灰吹鼻,止衄血,亦入崩中药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吹鼻。
复方
①治诸般血病:水芦花、红花、槐花、白鸡冠花、茅花等分,水二钟,煎一钟服。(《积善堂经验方》)
②治干霍乱病心腹胀痛:芦蓬茸一把,水煮浓汁,顿服一升。(《小品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板蓝根
- 蓖麻蚕
- 豹皮樟
- 老虎耳
- 红花菜
- 女儿茶
- 柠鸡儿果
- 刺糖
- 女菀
- 败毒草
- 芦竹根
- 芭茅
- 狗骨
- 南方六道木
- 鳖卵
- 芥蓝
- 粉藜
- 黄三七
- 蝴蝶暗消
- 蜂乳
- 飞蛾七
- 花姬蛙
- 沙冬青
- 牛含水
- 风箱树叶
- 山芭蕉子
- 黄杨木叶
- 山楂根
- 水芦荻根
- 水麦冬
- 马蔺根
- 罗浮柿
- 绿绒蒿
- 芦荟根
- 红荆芥
- 蜂蜡
- 绿青
- 霸王根
- 刺槐
- 树三角枫
- 牛嗓管
- 沙柳
- 鳖胆
- 红绵藤
- 南蛇竻根
- 鼻烟
- 六月瓜
- 红花杜鹃
- 葛叶
- 狗脊
- 泥炭藓
- 狗脑
- 黄花虱麻头
- 刺桐花
- 黄花紫丹参
- 葫芦茶根
- 荷秋藤
- 刺蓬花
- 古羊藤
- 黄蓬花
- 芭蕉子
- 芦子兰
- 了哥王子
- 藿香根
- 红胡豆七
- 鹤脑
- 刺海松
- 皋芦
- 鹤肉
- 瓜蒂
- 柠檬皮
- 葫芦叶
- 鹤骨
- 南酸枣
- 黄精
- 蒿雀
- 芦莉草叶
- 虎刺
- 垂柳
- 狗狗秧
- 黄毛山牵牛
- 黄牛毛藓
- 柠条
- 狗肉
- 奶汁树
- 芦茎
- 黄栌根
- 花蚁虫
- 黄花紫堇
- 丽春花
- 藿香露
- 红雀珊瑚
- 胡桃油
- 黄皮果核
- 柠鸡儿
- 豪猪毛刺
- 辉葱
- 光杆琼
- 刺菱
- 狗筋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