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骨
《中华本草》:马骨
拼音注音
Mǎ Gǔ
英文名
Horse bone
出处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科动物马的骨骼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quus caballus orientalis Noack采收和储藏:宰杀后剥去皮,除去内脏及肉,留下骨骼,晾干。
原形态
马,体格高大,骨骼肌发达,四肢强颈有力。体高1.27-1.60m,体重225-773kg。雌雄差异很大。马头面部狭长,耳小而尖,直立。鼻宽,眼大。从头顶起沿颈背至肩胛,具有长毛即鬃毛。两耳间垂向额部的长毛称门鬃。身体余部皆被短而均匀的毛,毛部也有长的鬃毛。我国马的品种较多,有蒙古、河曲、伊犁、三河、黑河等种,因品种不同,身体大小、毛色也有差异主要毛色有青毛、花毛、黑毛、栗毛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马属草原动物,善奔驰,草食。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均有饲养。
性味
味甘;性微寒
归经
脾;肾经
功能主治
醒神;解毒敛疮。主嗜睡;头疮;耳疮;臁疮;阴疮;瘭疽
用法用量
内服:烧灰,入丸、散,每次1-2g,每日3次。外用:适量,烧灰研末,调敷。
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:“马骨伤人,有毒。”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头骨:主喜眠,令人不睡。2.《食疗本草》:小儿患头疮,烧马骨作灰,和醋敷。亦治身上疮。3.《日华子本草》:头骨烧灰,敷头耳疮佳。4.《纲目》:止邪疟:烧灰和油,敷小儿耳疮、头疮、阴疮、瘭疽有浆如火灼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马骨
拼音注音
Mǎ Gǔ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马科动物马的骨头。
性味
甘,凉。
①《别录》:"头骨:微寒。"
②《纲目》:"头骨:甘,微寒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治头疮,耳疮,阴疮,瘭疽。
①《别录》:"头骨:主喜眠,令人不睡。"
②《食疗本草》:"小儿患头疮,烧马骨作灰,和醋敷。亦治身上疮。"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头骨烧灰,敷头耳疮佳。"
④《纲目》:"止邪疟;烧灰和油,敷小儿耳疮、头疮、阴疮、瘭疽有浆如火灼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烧灰研末调敷。内服:烧灰入丸、散。
复方
①治胆热多眠:马头骨灰一两,铁粉一两,朱砂半两(研、水飞过),龙脑半分,上药同研令匀,炼蜜和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丸,以竹叶温汤下,食后服。(《圣惠方》)
②治臁疮溃烂三四年:马牙匡骨烧研(先以土窖过),搽之。(《纲目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五指毛桃根
- 多斑紫金牛
- 麦斛
- 蒲葵根
- 地黄瓜
- 对叶豆
- 白细辛
- 吊山桃
- 地蜂子
- 多刺绿绒蒿
- 九莲灯
- 独脚乌桕
- 煅石膏
- 大葫芦
- 山苍子叶
- 白石英
- 假木豆
- 地打果树皮
- 马牙贯众
- 倒卵叶五加
- 山银柴胡
- 瑞连草
- 蒲公英
- 山黄瓜
- 淡竹叶
- 铁篱笆
- 大风子油
- 九仙草
- 盘石龟
- 山藤藤果
- 多穗石柯根
- 天香炉
- 倒生莲
- 独叶山兰
- 乌榄核
- 白残花
- 假稻
- 地黄叶
- 堆莴苣
- 地茄子
- 乌蛇卵
- 白背叶(峨嵋山胡椒)
- 白三七
- 山蒜
- 倒赤伞
- 五除叶
- 滇地黄连
- 丁癸草
- 泽泻实
- 独角莲
- 大茶药根
- 昙花茎
- 明萼草
- 多穗石柯果
- 金凤毛
- 苦竹根
- 金樱子
- 皱叶鼠李
- 桉叶
- 野菊花
- 晚香玉
- 山莓
- 九里香根
- 茅栗叶
- 詹糖香
- 山薄荷
- 聚藻
- 滇常山花
- 乌桕子
- 铁草鞋
- 猪毛草
- 劲直酢浆草
- 拘那花
- 蠘
- 苎麻根
- 桑霜
- 矮地茶
- 鹬肉
- 鸡血
- 鸡肉
- 石蒟
- 鼠李
- 蕨萁
- 鸐雉
- 藕粉
- 鱼狗
- 豆腐
- 石鲫
- 麦奴
- 鸡头
- 榅桲
- 土茶
- 蒟蒻
- 蕤核
- 橘络
- 礜石
- 鱼草
- 桉油
- 阿胶
- 驴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