猪毛草
《*辞典》:猪毛草
拼音注音
Zhū Máo Cǎo
别名
善鸡尾草、小凤尾草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。
出处
《峨嵋药植》
来源
为凤尾蕨科植物狭叶凤尾蕨的根或茎叶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0~40厘米。根状茎短。叶柄丛生,细瘦有棱,长3~6厘米,稻秆色至褐棕色。叶二型,不生孢子的叶柄较短,叶广三角形,长7~15厘米,宽6~9厘米,2回羽状分裂,顶片由小羽片3枚组成,侧羽片2~3对,基部羽片有短柄,2~3回分叉,中部羽片1回分叉或不分叉,上部羽片常不分叉,裂片线形,长4~6厘米,宽1~2毫米,边缘除先端有锐锯齿外,均全缘,纸质,光滑无毛,叶轴赤色;着生孢子囊的叶柄较长,亦2回羽状分裂。孢子囊群看生于叶缘,连续不中断,但不及裂片之先端。
生境分布
生于路旁石隙中。分布贵州、四川、广西、湖北、陕西及甘肃南部。
性味
性凉,味苦涩,无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,散毒。治犬咬伤、汤火伤、刀伤。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注意
忌内服。
复方
①治狂犬咬伤:割鸡尾草根茎,加酒捶绒外包;另用善鸡尾草、化稿树皮、杨梅树皮,干者各二钱。煎水日洗三次。
②治汤火烫伤:善鸡尾叶,焙干为末,茶抽调,以鸭毛蘸涂患处。
③治刀伤:善鸡尾嫩叶、酸迷迷、糯米菜,捣烂敷患处,每日换药一次。(性味以下出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劲直酢浆草
- 拘那花
- 蠘
- 苎麻根
- 桑霜
- 矮地茶
- 鹬肉
- 鸡血
- 鸡肉
- 石蒟
- 鼠李
- 蕨萁
- 鸐雉
- 藕粉
- 鱼狗
- 豆腐
- 石鲫
- 麦奴
- 鸡头
- 榅桲
- 土茶
- 蒟蒻
- 蕤核
- 橘络
- 礜石
- 鱼草
- 桉油
- 阿胶
- 驴肉
- 黍米
- 薜瓣
- 鳟鱼
- 石耳
- 犀肉
- 雪兔
- 檵花
- 橘白
- 鸭胆
- 鼠皮
- 酱
- 苦芥
- 锅粑
- 杉木
- 鱼油
- 蛇婆
- 葡萄
- 白及
- 橘根
- 麻花
- 蚱蝉
- 鹧鸪
- 峨参叶
- 苎麻
- 莲衣
- 青皮
- 大箭
- 小果金花茶叶
- 石鳖
- 藤乌
- 菱叶
- 蛇疙瘩
- 达仑木
- 蜗牛壳
- 纤花千金藤
- 驴蹄草
- 柞木叶
- 小叶小羽藓
- 小礼花种子
- 麦瓶草种子
- 东方乌毛蕨叶
- 大风艾
- 细叶谷木
- 文蛤肉
- 线叶蓟
- 大叶紫苏
- 竹叶参
- 龙角
- 辣姜子
- 小毛鸡
- 小乌泡
- 无根藤
- 牛目椒
- 大头陈
- 牛筋果
- 凹头苋
- 糯稻根
- 细叶桉果
- 棱叶韭
- 白花菜
- 野芝麻花
- 龙船花
- 钻秆虫
- 绣球防风根
- 十八症
- 三方草
- 一枝香
- 小罗伞
- 结根草莓
- 三角泡
- 龙眼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