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赤瓟
《中华本草》:南赤瓟
拼音注音
Nán Chì Páo
别名
野冬瓜、球子莲、地黄瓜、麻皮栝楼、野瓜蒌、乌瓜、苦瓜蒌、秦岭赤瓟、野丝瓜、丝瓜南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南赤瓟的根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hldiantha nudiflora Hemsl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叶,鲜用或晒干。秋后采根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攀缘草本。根块状。茎有较深的棱沟,全株密被柔毛状硬毛。叶柄粗壮,长3-10cm;叶片质稍硬,卵状心形,或近圆心形,长5-15cm,宽4-12cm,先端渐尖或锐尖,边缘具胼胝状小尖头的细锯齿,基部弯缺,开放或有时闭合,上面深绿以,粗糙,且短而密的刚毛,背面色淡,密被淡黄色的柔毛。花雌雄异株;雄花为总状花序,多数花看生在化序轴的上部;花序轴纤细,长4-8cm,密被短柔毛;花梗纤细,长1-1.5cm;花萼密生淡黄色柔毛,花萼筒宽钟形,上部宽5-6mm,裂片卵状披针形,先端急尖,3脉;花冠黄色,裂片卵状长圆形,长1.2-1.6cm,宽0.6-0.7cm,先端急尖或稍钝,5脉;雄蕊5,着生在萼筒的檐部,花丝有微柔毛;雌花单生,花梗细,长1-2cm;花萼花冠同雄花,但花较大;子房狭长圆形,密被淡黄色柔毛,花柱粗短,自2mm处3裂,柱头膨大,圆肾形,2浅裂;退化雄蕊5,棒状。果梗粗壮,长2.5-5.5cm;果实长圆形,干后红色或橘红色,长4-5cm,径3-3.5cm,先端稍钝或有时渐狭,有时密生毛及不明显的纵纹,后渐无毛。种子卵形或宽卵形,长5mm,宽3.5-4mm,厚1-1.5mm,先端尖,基部圆,表面有明显的网纹,两面稍稍拱起。春、夏开花,秋季果成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-1700m的山沟边、林缘或山坡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秦岭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各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根块状或块片状,灰棕色,去皮者色灰黄,有细纵纹,断面纤维性。味淡微苦。[br]显微特征:根横切面:韧皮部有少数石细胞群散在;石细胞多角形或近圆形,长达249μm,韧皮纤维束与木部纤维束排列较不规则,有时稍呈同心环状。薄壁细胞有小方晶,长2-16μm,并含淀粉粒,单粒直径可达96μm。[br]解离组织:1.木纤维长1425μm,一或两端分叉,并有分隔纤维。[br]2.导管群有导管可达16个,导管直径可达285μm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食化滞。主痢疾;肠炎;消化不良;脘腹胀闷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8g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烛叶
- 亮叶冬青
- 老虎姜
- 老白花树皮
- 黑穗石蕊
- 亮叶冬青根
- 六大天王
- 腐婢根
- 黄瓜仁草
- 六月合
- 鬼臼
- 红骨参
- 沙漏芦
- 黑沙蒿
- 四方拳草
- 芦根
- 拟缺香茶菜
- 梳篦叶
- 南瓜
- 刀豆
- 黑骨头
- 大白杜鹃
- 自消容根
- 四季青
- 五月茶
- 柠檬桉
- 大脖子药
- 蝮蛇
- 芜荑
- 苦豆子
- 大茶根
- 蛇婆子
- 功劳木
- 金丝桃果
- 水伤药
- 剪夏萝
- 黄花鸢尾
- 急性子
- 赛金刚
- 诃子核
- 疔毒草
- 土红苓
- 浙江铃子香
- 天青地白
- 芦山藤
- 芦子藤
- 红萆薢
- 胡桃枝
- 两面刺
- 临时救
- 南方露珠草
- 里白
- 小婆婆纳
- 岩山枝
- 小毛蓼
- 辣木通
- 小叶桑根
- 岩石羊
- 奶浆果
- 糯米藤
- 羊肚菌
- 绿叶五味子
- 牛肝菌
- 小叶买麻藤
- 两栖蓼
- 裸茎千里光
- 小洋紫苏
- 小叶地不容
- 綟木
- 亮叶桦皮
- 亚婆潮
- 胡桃青皮
- 羊角参
- 红豆蔻
- 细叶卷柏
- 红黑二丸
- 细柄薯蓣
- 红鸡踢香
- 小果白刺
- 南沙参
- 药绿柴
- 小红苏
- 白皮
- 太白韭
- 驴脂
- 两面针
- 沼泽念珠藻
- 牛尾参
- 鱼翅
- 胭脂木
- 白花丁香
- 白绿叶
- 羊脑
- 两头尖
- 猪毛蕨
- 叶底珠
- 牛耳岩白菜
- 白云瓜皮
- 云雾七
- 南木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