鼠标蛇
《中华本草》:鼠标蛇
拼音注音
Huá Shǔ Shé
别名
草锦蛇、黄闺蛇、水律蛇、水南蛇、长标蛇
英文名
Snake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游蛇科动物鼠标蛇除去内脏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tyasmucosus(Linnaeus).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捕捉,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,擦净血迹,鲜用或烘干。
原形态
鼠标蛇,全长右达2m以上。背面黄褐色,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;头部黑褐色;腹面黄白色。颊鳞3,上唇鳞8,眼前鳞2,眼后鳞2;前颞鳞2,后颞鳞2(3)。体鳞颈部18-21行,体中部15-17行,肛前14行。背中央的鳞起棱,体后起棱者增至4-6行。腹鳞190-201;尾璨来雄性105-1416,雌性66-170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山区及平原;性粗暴。以蟾蜍、蛙类、蜥蜴、鸟类、鼠类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本品呈圆盘形。务径20-60mm,头居中椭圆形,黑褐色,吻钝圆不上翘,背部灰褐色,杂斑。尾细长,渐细。背部鳞片黄褐色,类椭圆形,长6.5-7mm,宽3.5-4.5mm,上半部边缘整齐,先端有2个端窝,类圆形,下半部边缘不整齐;蛇体背中线处的鳞片具棱脊,多数不具棱脊;鲜片表面光滑,平展,半透明。气腥,味咸。[br]显微鉴别,粉末特征:浅黄色或黄白色。①角质鳞片破碎状,浅黄色,上面布有黄褐色斑点,尚有由黄褐色斑点聚集而成的圆斑及同向交错排列的条纹,条纹同向,密度为63条/mm。电镜下观察:呈纵条纹饰,排列紧密,有2-3个条纹一端相连且凹 陷,形似棱形痕方向相同。②骨碎片近无色,呈不规则碎块状,骨板纹理不甚明显,骨陷大而多,骨小管粗而明显。③肌纤维较多,无色或淡黄色,柱状或片状,有细密横纹。④表皮碎片黄棕色,表面观细胞界取不清,密布色素颗粒。
化学成分
鼠标蛇含有具有降压作用的甲状旁腺提取物,胆囊中含有丰富的钙、镁、锌、铜和铁,其中钙为最主要成分,镁次之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平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止痛;舒筋通络。主风湿痹证;肢体麻木;瘫痪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;或浸酒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应用同灰鼠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蒟酱叶
- 茳芒
- 菊叶三七
- 鳝鱼血
- 蛇迷草
- 荆芥叶莸
- 藏红花
- 马鞭草
- 蛇莓根
- 绛梨木子
- 绢毛石花
- 蒟蒻薯叶
- 紫香薷
- 南天竹
- 菊苣
- 鸡冠苗
- 江西金钱草
- 酸枣根
- 荚蒾子
- 荆芥根
- 山土瓜
- 毛柄锦香草
- 鸡雪莲
- 赭石
- 蛇见怕
- 芝麻菜
- 鸡腰果
- 蕹菜根
- 鲛鲨白
- 鲛鱼
- 柳杉叶
- 荆芥
- 矩镰荚苜蓿
- 鸡蛋壳
- 江珧柱
- 鼠李
- 乌口树
- 菊花苗
- 蛇莓
- 箭叶蓼
- 酸模
- 鸡脚参
- 酸浆菜
- 礁膜
- 蛇婆
- 结血蒿
- 韶子
- 赛莨菪
- 麝香
- 鲫鱼藤
- 稷米
- 菅
- 鸡头
- 赛番红花
- 蛇葡萄
- 鸡子壳
- 鲫鱼胆草
- 鲨鱼胎
- 马牙半支
- 麻叶荨麻
- 鱵鱼
- 酢浆草
- 隔山撬
- 凤尾猪鬃草
- 黄山梅
- 钟萼木
- 马鬃参
- 紫金砂
- 伊贝母
- 紫金龙
- 小叶假耧斗菜
- 紫铜矿
- 紫金莲
- 鸡翔草
- 针筒线
- 九龙盘
- 鸡娃草
- 雉子筵根
- 蚤休
- 蜘蛛香
- 醉魂藤
- 鹅掌楸
- 锥螺厣
- 刺芋
- 鳣鱼
- 鸡内金
- 鸡脑
- 鸡蛋参
- 鸡骨菜
- 鸡脚莲
- 鲫鱼骨
- 鲫鱼
- 鸡肝
- 鳟鱼
- 雕骨
- 茱卷皮
- 肿节风
- 苦木根
- 芝麻壳
- 野木耳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