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葫芦
《中华本草》:水葫芦
拼音注音
Shuǐ Hú Lu
别名
大水萍、水浮莲、洋水仙、凤眼蓝、浮水莲、水莲花、水鸭婆
英文名
Herb of Common Waterhyacinth
出处
出自《广西植物名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雨久花科植物凤眼蓝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ichhornia crassipes (Mart.)Solms[Pontederia crassipes Mart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集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凤眼莲 多年生浮水或生于泥沼中的草本。须根发达。叶丛生于缩短茎的基部,叶柄长或短,中下部有膨大如葫芦状的气囊,基部有鞘状苞片;叶片卵形或圆形,大小不等,宽2.5-12cm。花茎单生,高13-30cm,中上部有鞘状苞片;穗状花序有花6-12朵;花被6裂,长约5cm,青紫色,管弯曲, 外面靠近基部处有腺毛;上面一枚较大,蓝色,中央有黄色斑点;另外5枚近相等;雄蕊3长2短;长的伸出花外;子房无柄,花柱线形。蒴果包藏于凋萎的花被管内。种子多数,卵形,有纵棱。花期夏、秋季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和阳光,畏寒冷,在水温18-22℃,水深30cm左右时生长最好。天然繁殖能力极强。 栽培技术 用分株法繁殖。在高温季节繁殖生长力极强,根系发达,其宿根和匍匐枝可天然繁殖,将其分割栽入水下泥土或投入水中,就能很快到处蔓延繁殖,不仅具有净化水面的功能,又是很好的饮料和绿肥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水塘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等地。长江以南地区广泛栽培。
化学成分
根含赤霉素类(gibberellins)成分以及N-苯基-2-萘胺(N-phenyl-2-naphthylamine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亚油酸甘油酯[glycerol 1,9-12(Z,Z)-octadecadienoic acid]。花含花色甙,其结构为[6'''-(飞燕草素-3-龙胆二糖基)][6″-芹菜素7-葡萄糖基]丙二酸酯
性味
辛;淡;凉
功能主治
疏散风热;利水通淋;清热解毒。主风热感冒;水肿;热淋;尿路结石;风疹;湿疮;疖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清凉解毒,除湿,祛风热。外敷热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水葫芦
拼音注音
Shuǐ Hú Lu
别名
大水萍、凤眼莲、水浮莲、洋水仙(《广州植物志》)。
出处
《广西植物名录》
来源
为雨久花科植物凤眼蓝的全草或根。夏、秋采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浮水植物或生于泥沼中。叶直立,卵形或圆形,大小不等,宽2.5~12厘米;叶柄长或短,中部以下肿胀,基部有鞘状苞片。花茎单生,长13~30厘米,中部有鞘状苞片;穗状花序有花6~12朵;花被长约5厘米,青紫色,管弯曲,外面近基部有腺毛,裂片6,上面1枚较大,蓝色而有黄色斑点;雄蕊3长2短;子房无柄,花柱线形。蒴果包藏于凋萎的花被管内。种子多数,卵形,有棱。花期夏、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水塘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功能主治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清凉解毒,除湿,祛风热。外敷热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,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松球
- 花椒簕
- 柿
- 山茶子
- 树葫芦
- 水鸡油
- 楤木花
- 滇竹根七
- 花蕊石
- 黑塔子叶
- 七叶一枝花
- 贵州追风散
- 石上蕉
- 水边指甲花
- 花叶冷水花
- 石瓜子
- 鳙鱼
- 鹅脚板
- 天脚板
- 鰕虎鱼
- 玳瑁肉
- 塘虱鱼
- 蜂斗菜
- 大团囊虫草
- 省雀花
- 水贯众
- 水马齿苋
- 沙前胡
- 湿生扁蕾
- 花唐松草
- 荷包牡丹根
- 虾蟆
- 还魂草
- 荭草
- 花苜蓿
- 葫芦七
- 花锚
- 黄泡子
- 虎尾兰根
- 黑山蔗
- 粉苞苣
- 花酸苔
- 花松萝
- 双肾子
- 水蔗草
- 双肾藤
- 石彭子
- 黑升麻
- 釜脐墨
- 虎牙
- 黑花韭
- 黑葡萄液汁
- 黄蜀葵茎
- 水韩信草
- 虎尾轮
- 金橘
- 山珊瑚
- 异叶鳞始蕨
- 防风
- 四川山矾
- 南苜蓿
- 水麻
- 高山羊不吃
- 风藤草根
- 水蜈蚣
- 过山消
- 黄栎
- 谷芽
- 黄皮血藤
- 省沽油根
- 黄龙须
- 吊罗果
- 水蛇
- 葫芦茶
- 香椿
- 荠菜花
- 黄唇鱼鳞
- 刚毛尖子木
- 黄木耳
- 勾儿茶
- 黄花山柰
- 麻口皮子药
- 山郎木叶
- 虎耳兰
- 还阳参
- 虎头兰
- 高梁泡叶
- 黑海参
- 龟版
- 花南星
- 钩藤根
- 石梓
- 风箱树根
- 黑果小檗
- 紫玉盘
- 石螃蟹
- 黄藤叶
- 山刺柏
- 鹿药
- 痰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