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寄生
《中华本草》:松寄生
拼音注音
Sōnɡ Jì Shēnɡ
别名
松上寄生
出处
松寄生之名始载于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《纲目拾遗》所载之松上寄生,其原植物很可能包括本品。今有人考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之柏寄生为本品,但详观附图,两者并无相似之处。按应用习惯本品来源为桑寄生科松柏钝果寄生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寄生科植物松柏钝果寄生的带叶茎枝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axillus caloreas(Diels)Danser[T.matsudai(Hayata)Danser;Loranthus caloreas Diels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扎成束,晾干。
原形态
灌木,高0.5-1m。嫩枝、叶密被褐色星状毛,稍后毛全脱落;小枝黑褐色,具瘤体。叶互生或簇生于短枝上,革质;叶柄长1-2.5mm;叶片近匙形或线形,长2-3cm,宽3-7mm,先端圆钝,基部楔形,干后晴褐色,中脉明显。伞形花序,1-2个腋生,具花2-3朵,总花梗长1-2(-3)mm或几无;花梗长1-2mm;苞片阔三角形或阔卵形,长约lmm,顶端急尖,稀3浅裂;花鲜红色;花托卵球形,长约1.5mm,被褐色绒毛;副萼环状,近全缘或具裂缺;花冠花蕾时管状,长2-2.7cm,无毛,稍弯,下半部稍膨胀,顶部椭圆状,裂片4枚,披针形,长7-8mm,反折;花柱线状,柱头头状。浆果近球形,长4-5mm,直径3-5mm,紫红色,果皮具颗粒状体。花期7-8月,果期翌年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-2800(-3100)m的山地针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中,寄生于松属、油杉属、杉属、云杉属或雪松属植物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辛;性平
归经
肝;胃;肺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行气止痛;化痰止咳;杀虫止痒。主风湿痹痛;胃痛;痰湿咳嗽;疥癫瘙痒;皮肤湿疹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头翁茎叶
- 黑龙串筋
- 水麻叶
- 白仙茅
- 高山黄华根
- 风气草
- 松萝
- 四川澄茄子
- 松蕈
- 白花蛇
- 石草鞋
- 黑穗画眉草
- 树锦鸡儿
- 石参
- 翻天红
- 滇南杭子梢
- 沙枣花
- 肥皂核
- 斑蝥
- 斑鸠
- 滇姜三七
- 棒棒木
- 滇藏方枝柏
- 滇獐牙菜
- 白苋
- 过腰蛇
- 光叶海桐根
- 独椒
- 白石榴花
- 公英叶风毛菊
- 水麻tiao
- 疝气草
- 石上瓜子菜
- 波叶紫金牛
- 四季素馨花
- 杜鹃花叶
- 防风叶
- 山蒟
- 黄秋葵根
- 荷叶
- 虎胆
- 黄瓜叶
- 马缨花
- 珍珠
- 青藤子
- 野芋
- 荷莲豆菜
- 水仙根
- 野辣蓼
- 昆明鸡脚黄连
- 黑汉条
- 树刁
- 公母草
- 熟地黄
- 黄花夹竹桃叶
- 蛤仔壳
- 风藤草
- 光刺长突球
- 四方草
- 诃子叶
- 石蟾蜍
- 风车藤
- 水黄
- 柚根
- 贵州獐牙菜
- 刚竹
- 黑石耳
- 粪鬼伞
- 黄河裸裂尻鱼
- 鲱鱼籽
- 功劳叶
- 黄寿丹
- 射罔
- 黄麻
- 黄荆
- 鬼针草
- 黄羊角
- 四川红淡叶
- 石蕨
- 光素馨
- 粉绿益母草
- 过山风
- 唢呐花
- 黄颡鱼
- 黄毛耳草
- 商陆花
- 鹤顶兰
- 黄鳝藤根
- 黄断肠草
- 茯神木
- 黄水茄
- 黄精叶钩吻
- 山乌珠
- 鹳肉
- 风兰
- 还阳草根
- 胡黄连
- 石楠根
- 黄柏
- 茴香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