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天草
《中华本草》:通天草
拼音注音
Tōnɡ Tiān Cǎo
别名
荸荠梗、地栗梗、荸荠苗
英文名
Waternut Herb
出处
出自《饮片新参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莎草科植物荸荠的地上部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leo-charis dulcis (Burm. F.) Trin. Ex Henschel采收和储藏:7-8月间,将茎割下,捆成把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荸荠,多年生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匍匐根茎细长,顶端膨大成球茎。秆丛生,圆柱状,粗2-5mm,光滑,有多数横膈膜。无叶片,秆基部有叶鞘2-3。小穗圆柱状,长1.5-3.5cm,直径5-6mm,淡绿色有多数花;鳞片卵状长圆形螺旋状排列,长约5mm,宽约3mm,中脉1,有淡棕色细点;下位刚毛7条,较小坚果长1.5倍,有倒刺;柱头3。小坚果宽倒卵形,双凸状,先端不缢缩,有颈并成领状的环,长约2.4mm,宽约1.8mm,棕色,光滑;花柱基三角形,宽为小坚果的1/2。花、果期5-9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,茎呈扁柱形,长60-90cm,直径4-7mm,顶端有穗状花序,茎上部淡黄色,不易拉断,下部淡绿色,晚拉断。表面皱缩有纵纹,具光泽,节处稍膨大,质轻而松软,折断面中空或有白色膜状间隔,放大镜下观察呈蜂窝状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归经
脾;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尿;降逆。主热淋;小便不利;水肿;疔疮;呃逆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复方
治呃逆: 通天草五钱,代赭石一两。煎服。(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)
各家论述
1.《饮片新参》化湿热,利小便,通淋。2. 苏医《中草药手酚》:清热,利尿。治小便不利,呃逆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通天草
拼音注音
Tōnɡ Tiān Cǎo
别名
荸荠梗(《饮片新参》),地栗梗、荸荠苗(《苏州本产药材》)。
出处
《饮片新参》
来源
为莎草科植物荸荠的地上茎。7~8月间,将茎割下,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荸荠"条。
生境分布
主产江苏、上海、浙江等地。
形状
干燥的茎,呈压扁状,长60~90厘米,直径4~7毫米,顶端有穗状花序;上部淡黄色,不易拉断,下部淡绿色,则易拉断。全体皱缩,表面有纵纹,具光泽;节处稍隆起,质轻松软,中间空,折断面内有白色膜状间隔,用扩大镜观察之,呈蜂窝状。气微弱。以干燥、完整、带黄绿色、无泥土杂质者为佳。
性味
①《饮片新参》:"苦,平。"
②《苏州本产药材》:"甘,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饮片新参》:"化湿热,利小便,通淋。"
②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,利尿。治小便不利,呃逆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复方
治呃逆:通天草五钱,代赭石一两。煎服。(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屎树
- 牛髓
- 牛奶树子
- 牛舌癀
- 脓见愁根
- 牛肾
- 糯米团
- 樟树果
- 竹节蓼
- 牛尾菜
- 牛眼珠
- 牛毛草
- 鹅掌金星草
- 黑芝麻
- 钟乳石
- 黑老头
- 水皂角子
- 金刚藤头
- 石膏
- 芨芨草
- 柿寄生
- 黑沙蒿子
- 过江藤
- 无患树皮
- 金瓜
- 芙蓉花
- 腐巴
- 仙茅
- 黑虎七
- 石脑油
- 福建胡颓子叶
- 黄麻子
- 黑果
- 黑脂麻
- 粉团花
- 双花堇菜
- 山乌桕叶
- 山岗荚
- 四方麻
- 生藤
- 鬼箭锦鸡儿
- 水黄连
- 骨把
- 树地瓜根
- 山大烟
- 水蓑衣
- 芙蓉根
- 黑草
- 防已
- 沙棘
- 石瓜子莲
- 假酸浆子
- 革质红菇
- 黑面叶
- 东北雷公藤
- 大画眉草花
- 波棱瓜
- 井口边草
- 白紫草
- 假芫茜
- 假蒟叶
- 楤木白皮
- 假地豆
- 圣罗勒
- 波缘楤木
- 黄蜀葵根
- 防风花
- 山丹花
- 铁棒锤茎叶
- 黑红菇
- 柏树根
- 柏树叶
- 树舌
- 桑叶露
- 石枣子
- 柿子
- 四楞筋骨草
- 黑果拨毒散
- 斑茅
- 滇南马钱
- 沙枣树皮
- 高山黄华
- 山乌珠根
- 白刺花
- 高粱火焰苞
- 水菖蒲
- 狮子草
- 蜂药
- 山野豌豆
- 石莲子
- 黑塔子根
- 防己
- 石吊兰
- 粉背蕨
- 沙枣
- 石苁蓉
- 绢毛菊
- 肥荚红豆
- 黑顶卷柏
- 沙棘豆